高血压专题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高血压专题网 > 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

时间:2019-06-18 08:24:12

相关推荐

子午流注针法临床应用

提要:人和一切生物都有生物节律,这是生命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于自然界的一种表现,把这种现象称为“天人合一”。

研究生物节律与医学关系有重要意义,它将深刻改变现代医学的面貌。而中医理论早就十分重视生物节律与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中医用干支记时的“子午流注”方法,来掌握疾病发生的规律,以及作为治疗用药指导上。

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也叙述了这样观点:“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他同时叙述了六经病的生物节律现象:“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愈?……日中得病半夜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解也。”“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样就为六经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机。

“子午流注”是根据《内经》中“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的,一昼夜,漏水下百刻,气行五十周于身,并根据人体12条经脉流注程序,以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将脏腑配合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上成为“子午流注法”,提出按时取穴治疗。

“子午流注”取穴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天干为取穴方法的“纳甲法”,另一种是以地支为取穴方法的“纳支法”。中医常用的多为“纳支法”。

在“纳支法”理论中,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如下:

①肺:寅时(凌晨3-5时)

②大肠:卯时(凌晨5-7时)

③胃:辰时(7-9时)

④脾:巳时(9-11时)

⑤心:午时(11-13时)

⑥小肠:未时(13-15时)

⑦膀胱:申时(15-17时)

⑧肾:酉时(17-18时)

⑨心包:戌(19-21时)

⑩三焦:亥时(21-23时)

(11)胆:子时(23-凌晨1时)

(12)肝:丑时(凌晨1-3时)。

临床实验观察:从上面顺序可以以看出:

㈠气血流经肾经的时辰是(17-19时),有人用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做测定,数据表明,健康人的肾功能高峰在下午5时半,按子午流注推论,12小时后,功能应最弱,结果证明,正常的健康人,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在5时半时最小。因此,明代名医杨瀛洲在三百年前就指出补肾药应在早晨服用效果最佳。

㈡心的功能如心率在清晨睡醒时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在上午11时至13时又突然上升,此时正是气血流经心经的子时(11-13时)。而最低点是23时-凌晨1 时,恰是午时过后12小时的子时。从临床中可以看到,最突出的是一些精神病人的病情的加重和减轻,常以12小时为周期变化。一部分病人以12小时为周期,交替出现狂躁和抑郁的表现。精神病在中医认为是“痰迷心窍,心神失藏”,病情的变化跟气血流经心经的时辰密切相关。

㈢肺功能在寅时(3-5时)最强,例如支气管对组织胺的反应在夜间4时最强。我们常见到支气管哮喘病人的病情,在后半夜加重,若在寅时针刺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往往可得显著效果。

㈣又如少阴病缓解时是从子至寅,就是从23时至凌晨5时之间。此时阴消阳长,若在这时服药,可提高疗效。有人对胃病进行对照治疗,按“子午流注”取穴,针刺治愈率,显效可达56%,而不按子午流注取穴,有效率仅为28%。

㈤生命的月生物节律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妇女的月经周期,二十八天准时来,其时间正好在“恒星月”周期(27天7时43分11﹒23秒)和朔望月周期(29天12时44分2﹒78秒)之间。妇女的黄体形成,正好为半月节律,时间为14±2天。

㈥在针刺时注意月亮的变化:月满时少用补法,月空时少用泻法。在《普济方》中记载,生于小儿两耳及面部的“月蚀疮”,月初则盛,月满则疮衰。病情随月亮变化而变化。

㈦中药的质量与采集时间有关。以附子为例,唐朝就记载其质量与“采时收月”有关。现已表明,附子的冷浸液在5至9月可抑制心脏传导,若在11月至下年2月则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强心作用。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国中医理论博大精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都发出灿烂的光芒,给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带来福音。我们每一个热爱中医事业的人,都有义务去宏扬这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精髓,在此仅作一点浅显的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浏览。

古代神秘的“干支”记时法:

说到“干支”,大家都感到很陌生,但提到“甲子”,可能大家就容易理解了。“干支”是我国古代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指“十天干”,其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十二地支”,依此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与“支”按其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循环一周。人们通常称之为“六十花甲子”。

“干支”是怎么起源的?其数字的行径一个定为十,一个定为十二,这至今依然是个不解之谜。近年来史学家和天文学家研究认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是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山海经?大荒南经》记叙了帝俊之妻羲和生了十个太阳的故事,这十个太阳住在一棵高大的树上,九日居于下枝,一日居上枝,天空中这十个太阳轮流值日一周即十天,称为一旬,为区别这十个轮流值日的太阳,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命名。

上古人们把月亮每月盈虚变化理解为是这个月亮从生到死的过程,每月初刚露出的月芽儿认为它是新出生的一个月亮,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之作《天问》中写到:“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正反映了古代人们的这种看法。阴历一年中有十二个朔望月,正好是天上十二个月亮轮流值宿的一个周期,因此,就产生了“十二地支”的名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在古代阴阳理论中,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阴阳相合,万物得生。因此,就自然地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合称为“天干地支”,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其排列和顺序如下:

1.甲,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干支”最早用来记日,是在已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中,专家们惊奇地发现,几乎每片甲骨文上都刻有“干支”记日的文字。在先秦古籍中也多发现用“干支”记日的,如《左传?隐公元年》这样记载:“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到了近代,一些书籍中,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还常用“干支”来记日。“干支”记日的最大优点是简单准确,无论是大月、小月、闰年、平年,它总是六十日循环一周,不会出现差错。有人对《尚书?伊训》篇中所载的“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的“干支”记日,进行准确推算,应为公元前1738年历的十二月乙丑朔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月建”的观念,他们把“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冬至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余后类推。据史学家考证,从汉代起已用“干支”直接记月,六十甲子,五年为一循环,如有闰月则不用“干支”来计。

以“干支”记年是从战国时代太岁记年法发展而来的。太岁是古人设想的一种天体,它自东向西均匀运行。每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一年称为一辰,新起十二个岁名,与“十二地支”顺序对应。西汉时,历法家们为了记年更准确方便,又以十干配十二辰,并给它起了“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这十个神秘莫测的名字与“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相对。到了东汉元和二年,以朝廷名义将这种方法颁布全国。此后,这种记年方法应用时间最长,如近代史中出现的“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以事件发生年代的“干支”来命名。现今夏历的年仍用“干支”,如象今年就是“乙酉”年。人们又把最常见的11种动物加上传说中的龙,根据其特性分别划分,并与“十二地支”相配。这就产生了“十二生肖”。既: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本来是古代民间为了更好的记忆“干支”的方法,与所谓命相没有多大关系,结果被算命先生荒诞地说成是一个人命相的属性。

“干支”还有个重要用途是用它来计时辰。古人根据漏刻,将一昼夜分为十个时段,并以“天干”的前五位甲、乙、丙、丁、戊表示夜间五个时段,后又演变为“五更”。

古代中医的针灸术,特别注重“择时”和“选穴”,这“择时”和“选穴”的依据就是以“干支”为基础的“子午流注”方法。“子午流注”也就是以“干支”为记时方法,并以此与“五行”相配,来计算人体的气血的流通所经过的经脉和穴位,根据病情的变化,确定选择哪一条经脉的哪一个穴位来进行针刺治疗。中医认为气血在人体经脉中运行,循环往复,《灵枢?营卫生会》中就说气血在经脉中:“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但在不同的时辰,每一条经脉气血的盛衰是不相同的,由于气血的盛衰程度不同,各条经脉所在的穴位的开、闭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只有气血流经某一条经脉达到最旺盛时,这条经脉的主要穴位才会开放,在穴位开放时进行针刺和治疗,才会产生最佳的疗效。

几千年来,“干支”记时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学会深远的影响,许多民间传统节日亦以它为据。例如我国农家祭社神、祈年的“春社”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科学的发展和考古的不断发现,使人们大体上了解了“干支”的面目,但仍有些“干支”的奥秘有待我们去探求。像“干支”的起源我们还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对“十二岁名”、“岁阳”名称来历,它的确凿含义都还不够清楚。历代星命家和阴阳家正是利用“干支”的一些不解之谜来玩弄他们的幻术、骗术,愚弄善良而又迷信的人群。一些打着江湖郎中旗号的不法之徒,也利用“干支”的神秘来招摇撞骗。如果我们了解了“干支”真正的含义,充分利用现代知识来对“干支”进行破解和研究,就不难冲破这些重重迷雾,以达到科学的彼岸,发扬光大“干支”记时法这个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针灸学是民族文化瑰宝

①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和医药学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治病保健的有效理论和方法,是中华医学宝贵的遗产之一。针灸学是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病治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学、腧穴学、针法灸法学和针灸治疗学等部分。

②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和灸灼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刺法也称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形体细长而尖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固定的部位(穴位),使其接受针刺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灼法也称为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③然而,针治法和灸治法,其治疗方法虽不相同,但都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作用于腧穴,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临床上二者常配合使用,故合称“针灸”。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人类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④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也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虽然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但由于针灸深得民心,故仍有《针灸逢源》等著作流传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以继承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首创“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也从单一的文献整理发展到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观察,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针灸治疗的机理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人体经络穴位的秘密: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道理,配合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针刺取穴法。

△子午流注针法作为“因时制宜”的治则,注重和强调“择时”与“选穴”两个方面。人在自然环境中,外界的温热寒凉与朝夕光热的强弱对人体的气血流注有着不同的影响,而人体对其影响则相应地产生了“节奏反应”的生理现象,“择时”就是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则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二者结合,就是子午流注针法的中心内容。对此应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整理提高,使它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它是地支中的第一数和第七数。子为夜半,午为日中,是阴阳对立的两个名词,是古代人们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如以一年为例,子是十一月,午为五月,冬至在十一月,夏至在五月(农历);以气候而言,子时寒,午时热,再以一天言之,子为夜半的23—1点,午时为日中的11—13点,可见子午含有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意义,说明子午是阴阳转化的起点与界线。

流注二字,流是指水流,注指注输,在这里是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做水流,以井、荥、输(原)、经、合来比喻,指出水之发出为井,渐成为细流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然后汇合入出于泽海,用来表示脉管炎气的流注过程。

△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可见子午流注是在“人与自然”的理论指导下,逐渐演变所创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一种针刺取穴法。

一、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子午流注针法,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肘膝以下的五输穴联合组成的一种逐日按时开穴针法,所以要运用它,就必须掌握这些内容,这是推算本法的必要条件。

1、干支配合六十环周的计算法

干指天干,支指地支,它是古代用来记述年、月、日、时的符号,所以它等于1、2、3、4、5、6、7、8、9、10这10个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起于甲,地支起于子,二者配合起来就是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六十甲子排列环周表:

由于天干起于甲而终于癸,计有六十数;地支起于子而终于亥,计有十二数,到轮回第一干支——“甲子”,需要天干轮回六次,地支轮回五次,即天干10×6=60,地支12×5=60,这就是六十环周法。它是计算年、月、日、时干支的基础。

2、 干支配阴阳法

天干、地支原系代表年、月、日、时的符号,日时有单双,干支亦分阴阳;它的分法是根据自然次序之数来决定的,也就是数的1、3、5、7、9、11奇数为阳,2、4、6、8、10、12偶数为阴,同时在配合上又是阴与阴相配,阳与阳相合。

干支序数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干支的1、3、5、7、9、11奇数,代表着甲、丙、戊、庚、壬五阳干,子、寅、辰、午、申、戌六阳支;2、4、6、8、10、12偶数,代表着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丑、卯、巳、未、酉、亥代表着六阴支。运用子午流注针法,就是阳日开阳经之穴,阴日开阴经之穴,甩以要牢记天地支的阴阳干支,以利推算。

3、干支的五行分属

干支的五行分属歌诀如下:

东方甲乙寅卯木,南方丙丁巳午火,

西方庚辛申酉金,北方壬癸亥子水,

辰戌丑未旺四季,戊己中央皆属土。

其表如下:

3、 时间与时辰的配属

时辰与时间关系表:

5、年、月、日、时干支的计算法

子午流注针法的开穴,在于“择时”,因此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的干支找出,然后在逐日按时开穴,这就需要掌握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特别是日、时干支更为重要。具体如何计算,后面各干支计算法的帖子还将详谈,这里不再赘述。

二、子午流注开穴法简介:

子午流注的临床运用中有各种开穴法,现主要介绍如下几种,在后面帖子中还将详细介绍这几种开穴法,这里只作简单介绍。

1、纳支法

纳支法是一种广义的取穴法,它比纳干法推算简易。此法是以一天的十二时辰为主,不论每一个时辰配合什么天干,也不论时辰所属的阴阳,而仅按着一天中的时辰顺序,去配合十二经的气血流注,用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通过补母泻子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它的具体运用可分为下面两种。

(1)、补母泻子法:这种方法,我曾在前面的一个帖子谈到过。它是根据脏腑配合时辰,结合各经症状的虚实,通过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按着“虚则补其母,寮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疗。

(2)、按时取穴法:它是以一天分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分配一经,即寅时属肺,卯时属大肠,辰属胃,巳属脾,午属心------。当某经发生疾患,即于某时采用某经的经穴治疗。如肺经有病则在寅时取肺经的经穴治疗,胃经有病则在辰时取胃经的经穴治疗,以此类推。

2、纳干法

纳干法是子午流注针法中常用的一种取穴法,运用此法,首先要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至于该法的具体运用,必须掌握以下几点规律。

(1)、按时开穴:主要是根据年、月、日、时的干支顺次穴,它的规律是阳日取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取阴时开阴经之穴,是本着阳进阴退的规律,不断推演循环。

(2)、循经开穴:子午流注的开穴,除本着“阳进阴退”的原则开取井穴外,并根据时干配合脏腑阴阳,依照井、荥、输(原)、经、合五行相生的顺序来开取五输各穴,就是说上法是每日开井穴的方法,而要推算一天中的时干开穴,就要本着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和五输五行相生的规律顺序开穴。

3、、奇经纳甲开穴法

“奇经纳甲”开穴法又称“奇经纳卦”开穴法,这种开穴法包括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两种开穴法。

(1)、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它是运用八卦九宫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会合,取其奇经八脉相通的八个经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作出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此法包含着“天人相应”之说,阴消阳长之理,五行生克之变,气血流注之机,这种方法是在金?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所运用的八脉八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飞腾八法

飞腾八法也是以八脉八穴为基础,按时开穴的一种方法。它的运用和灵龟八法略有不同。本法不论日干支和时干支,均以天干为主,不用零余方法。

4、、其它开穴法

子午流注还有一些辅助开穴法,以弥补子午流注前述几种开穴的不足,特别是当遇上闭穴时,则可用这些辅助开穴法以进行治疗。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 甲乙同宗开穴法 2、夫妻开穴法3、十二经纳干流注法 4、十二经纳支流注法 5、壬督二脉开穴法 6、子午相化开穴法。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纳干法的临床配穴应用,可在《针灸学》的基本原则上,随心而配,其方法多种多样,不可拘泥,可灵活运用,但前提是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穴为主穴进行针刺,其具体应用如下:

一、取穴原则

选取适当的五输穴,是配穴处方的主要内容之一,五输六十六穴中,每个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亦各不相同,可根据这些差异,用子午流注学说开穴而选取一定的输穴作为主穴进行针刺,其具体的取穴原则有以下三种形式:

1、近部取穴

这一方法是根据一切腧穴主治作用的一个共同特性一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其选穴的原则为:选取疚病所在的部位及临近部位的腧穴。但是,这种方法用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上,应用范围十分有限,因为子午流注纳干法所开的六十六个腧穴,全部位丁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所以其适应的病证,亦是位丁-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局部病证。如膝关节痛,可选用足三里,阳凌泉穴进行针刺治疗。手腕痛可选用支沟,阳溪穴进行针刺治疗。

2、远部取穴

这一方法是根据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远治作用这一特点而提出来的。其选穴原则为:在人体的十二经所属的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的病证(近部取穴),而且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而子午流注纳干法的腧穴应用亦是其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115个腧穴中的66个腧穴,即五输穴。约占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所有腧穴的1/2多一点。这一方法,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最为方便,亦最为常用,其应用亦有以下三种形式:

①本经取穴:取病变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肺病,可取尺泽、鱼际、太渊、胃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等。

②他经取穴:即在相表里的经脉上取穴进行针刺。如以肺病而言,不但可取尺泽鱼际、太渊。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大肠经上的输穴,合谷穴进行针刺。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还可以取与其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

③在相关经脉上取穴。如仍以胃病而言,不但可取本经的足三里,内庭穴,以及表里穴脾经的公孙穴,而且还可以取与其相关经脉的输穴进行针刺,如手厥阴心包络的输穴内关穴。雨如,以面部疚患而言,可取合谷穴以收其而口,目赤肿痛,可取行间穴,以泻其肝火

3、随证取穴又称对症取穴,辨证取穴。

这一原则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以及输穴的特性,主治功能不同而提出来的。如前之所言,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应于病变性质明确,部位确定的疾患,但临床上有许多疾患,难以明确其病变性质及病变部位,如失眠多梦,盗汗等对于这一类两不明确的疾患,可川本法随证取穴。如失眠多梦,可取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盗汗可取手阳明人肠经的原穴合谷穴和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复溜穴等。

二、配穴方法

1、常用《针灸学》中的配穴法,共五种。

①本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就取某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胃有病,可取足三里、内庭穴进行针刺治疗。

②表里经配穴法:即某脏腑经脉发生病变除取本脏腑经脉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外,还可以取与本经脏腑经脉相表里的脏腑经脉上输穴进行针刺。如仍以胃病而言,如前之所言,除取足二里、内庭穴外,还可以取与胃经相表里的经脉脾经上的输穴公孙穴进行针刺,再如肾病,除取肾经输穴外,还可以取与。肾经相表里的经脉膀胱经上的输穴进行针刺,如《灵枢》中言: “邪在肾,则病骨病……可取涌泉、昆仑”,

③上下配穴法:一般《针灸学》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腰为界,腰以上者为上部腧穴,腰以F这者为下部腧穴。而在子午流注纳干法中的上下配穴法,不同于一般的《针灸学》中上下部的划分方法。在纳干法中,对上下位置的划分方法,是以上、下肢肘、膝关节为基准,上肢的肘关节以下的输穴为上部输穴,下肢的膝关节以下的输穴为下部输穴。具体应用,仍以胃病而言,其配穴,上部可取内关穴,下部可取足三里、内庭穴,等

④前后配穴法:前以胸腹言, 后以背腰言。具体用法见后述的俞募配穴法,此略。⑤左右配穴法:以纳干法而言,可选取左右两上、下肢的五输穴进行针刺的一种配穴法方法。

○具体应用如下:

A、左右同名穴,同时选用。这是一种最为常用的针刺配穴方法。以左右同名穴同时应朋,以加强其穴之间的协同作用。如胃火牙痛,可取双侧合谷、内庭穴,再配以双侧的下关、颊车穴进行治疗。

B、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是以经脉交叉及补泻关系进行取穴的一种方法。如以中风口眼歪斜而言,可取对侧的合谷穴进行针刺。如久病偏瘫,可取健侧肢体的输穴进行针刺以补其虚,后再取患者患侧肢体的针刺以泻其实。本法的应用有二:1、根据经脉的交叉关系进行取穴,2、根据补泻的原则。

○子午流注学说配歌诀开穴的方法

本法是以子午流注开穴为基础前提。是开历代有效治病歌诀而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应用,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 开四总歌诀配穴法: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顶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后人又附两决“酸痛取阿是、胸鹰内关之谋”为六总歌诀。

由于阿是穴无名、无经、无固定位置,不属于子午纳干法六十六穴,故在此不言“酸痛取阿是”只说其五总歌诀。

B、具体应用是用子午流注学说以开五总歌诀为主,再配以辅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以中风口眼歪斜而言,根据“面口合谷收”歌诀,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合谷穴为主进行针刺,后在配上辅穴F关穴、地仓透颊车等穴。

②开千金十穴歌

千金十穴歌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决。曲池与合谷,头而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可补即留之,当泄即疏泄

○具体应用

亦同前述,具用子午流注学说千斤十穴歌(环跳穴除外)中某穴为主,在配以辅穴进行针刺的一种方法。如以胃虚证而言,根据“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决”歌诀,以用子午流注学说开足三里穴为主。后辅内庭穴、脾胃俞穴等进行治疗。

③开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染病歌配穴法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

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决。

由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十二穴中,属于纳干法之六十六穴的有九个,除去承山、环跳、通里三者。所以,关于这三者的治病歌在此不言。

三里:

三里膝眼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泄泄,腿肿足膝酸,

伤寒赢瘦损,气盅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 八分三壮安。

内庭:

内庭次指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瘾诊咽喉痛,

数欠及牙疼,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针三分、灸三壮。

曲池: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挽弓开不得

筋缓莫梳头,喉闭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癞,针者即时廖

合谷:

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间,头疼并面肿,疟病热还寒,

齿龈鼻衄血,口噤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委中:

委中曲瞅里,横纹脉中央,腰痛不能举,沉沉引脊梁,

酸疼筋莫展,风痹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

太冲:

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知生死,能治惊痛风,咽喉并心胀

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朦,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昆仑:

昆仑足外踝,跟骨边上寻。转筋腰尻痛,暴喘满冲心。

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

阳陵泉:

阳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

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列缺:

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

痰诞频壅上,口噤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怒。

具体应用:

与千金十穴歌类似,具体可以上述胃虚之例类推(此略)

④开八脉交会配穴法:

A、 八脉交会穴:

公孙通冲脉,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后溪通督脉。合于日内呲、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脉,足临泣通带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列缺通任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脉

B、具体应用

八脉交会穴单独应用有以下两种功能,

①治疗与之脉气相通的奇病病证

②治疗所归属的正经疾病。临床应用如前法,亦是以子午流注学说开穴为主。可单独应用,亦可配以辅穴进行针刺。 (此略)

3、午流注学说开穴与病穴配合开穴法

即除开了子午流注学说六十六穴外,还可以配合病穴进行针刺,如俞募穴, 穴,下合穴,八会穴等。如以脾胃虚弱而言,除用子午流注学说开足三里穴外,还可以配合脾俞、胃俞、进行针刺(余略)

三、应用方法

关于纳干法的应用方法,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按时取穴和定时取穴。这两者虽有按时和定时之分,实际上,这两者都是一样的,同为它们取穴的依据都是以天干为主的一种开穴方法,只不过是说法不同罢了。其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1、按时取穴,即某日某时开某穴,即取某穴进行针刺,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穴与病必须相符,然后才能进行针刺,否则与病无益。如不妨以开阳陵泉而言,若患者胆病,即可用之,否则不可针刺。

2、定时取穴,又叫按病取穴,不妨再以胆病为例,如果现在开的是足阳明胃经的输穴,病与穴不符,则不可针刺,须等开胆经输穴时方可针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也只有采用预约的方法才能进行针刺。由此而言,定时取穴法只适应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如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

总之:无论是按时取穴,还是定时取穴,其开穴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必须按照日、时以选择穴位,否则便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子午流注纳干法开穴歌诀

纳干法开穴法

纳干法开穴法又称纳甲法,是将十二经络的输穴纳入十天干来进行 取穴的一种针刺方法。关于纳干法的合理性及其科学性,最初古人是这样认为的,如前之所言,既然十天干的内涵代表着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及动物的生、长、壮、老、已,并且十天干又可用阴阳这两种属性来划分。那么,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所以,人体脏腑功能的各种变化,亦可与天干的性质相提并论,即脏腑的功能同天干一样,亦有阴阳之分。此时,如果把脏腑发生的病变变化,有一定的转变规律。一干代表一日、一干又代表一脏或一腑,日与日不同,则脏与腑亦不相同。在一天之中,值日所属的脏腑,有其盛衰之变。在此,不妨以甲日胆经值日为例,首开穴为甲日戊时,此时,本日值经气旺,而再过两个时辰,即丙申时,则又为小肠经盛,再过两个时辰,戊午时,则又为胃经气旺。关于十二经络与十天干的配行是这样的。不妨以天干甲乙为例,若以阴阳属性划分而言的话,天干为阳,配六腑为胆,所以将胆归纳于十天干甲之内,每逢甲日则胆经气旺。再以乙而言,天干乙为阴,配之脏为肝,所以将肝归纳于十天干乙之内,每逢乙日则肝经气旺。再以脏腑经络表里而言,则胆与肝互为表里,又因肝胆主春,为东方木之生气,所以又将天干甲乙合称为东方之木。类推,丙丁南方火,戊已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是以歌诀的形式出现。现将其歌诀列之如下。

1、 十二纳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分。

庚属大肠心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归癸无须言。

2、 六十六穴归经歌

六十六穴循经穴,阴五阳六是根由。

每日周流六十六,一时五穴五输求。

井荥输原与经合,独有阴无原穴别。

寅海有一鱼少商,鱼际太渊贩鱼忙。

行于经渠渡尺泽,卯时赶到商阳岗。

面前经房二三间,走到合谷阳溪傍。

溪前有水名曲池,辰时歇息厉兑上。

厉兑前边是内庭,饮食乘凉真舒畅。

担上鱼际走陷谷,经过冲阳解溪乡。

三里五里走得快,巳时到了隐白庄。

大都市上来叫卖,太白街上亦喧扬。

站在商丘四下望,阳陵泉水好风光。

午时少冲来买鱼,自称少府神门将。

家住灵道少海县,未庄少泽有家乡。

前谷后溪及腕骨,阳谷小海把名扬。

申时来到至阴庄,又到通骨束骨乡。

京骨市上正喊卖,迎面来了老道长。

自称昆仑山上住,委中洞里练身强。

酉时常喝涌泉水,管保身体永安康。

然谷太溪都走到,复溜又至阴谷庄。

戌时赶到中冲地,居住劳宫大陵棚。

钦差间使名曲泽,亥关冲是阳父长。

居住液门中渚府,阳池支沟天井庄。

卖鱼行至天井村,天气窍阴到子辰。

身夜宿在侠溪地,两月临泣暗思伤。

身体丘墟是阳辅,口渴饮水阴陵泉。

丑时担鱼上大敦,两腿无力行间难。

将鱼贱卖太冲市,中封曲泉乘船上。

寅时返到寅海上,贩上鱼儿再出场。

终而复始不惜苦,直至寿终才算完。

学者观诗细心研,六十六穴在内边。

注:歌诀中的十二地支,均代表相应十二经络。

○子午流注要法歌诀:

子午流注按时寻,穴位潮汐就下针。

刚柔相配阴阳合,气血循环循时辰。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注大肠辛流肺,壬至膀胱癸肾藏。

三焦为阳寄于壬,心包为阴寄癸旁。

年月日时均按此,用干为经用针忙。

逐日开穴井为元,井穴求法时辰连。

甲日甲戌窍阴穴,乙日乙酉大敦穴。

丙日丙申少泽穴,丁日丁未少冲藏。

戊日戊午厉兑井,癸日癸亥涌泉量。

壬子关冲寄此中,癸酉中冲包络经。

逐日井穴明白了,按时顺推心经开。

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

阳日无阴阴无阳,针者必须记心怀。

阴日相见则为阖,阖者为闭不开扬。

若问此情如何当,则以时辰同宗商。

甲己同宗能化土,乙庚同宗化金乡。

丙辛同宗则化水,丁壬同宗木可畅。

戊癸同宗化成火,逢辰则化是根方。

时辰地支亦必合,否则阴阳难抵挡。

子丑相合寅亥合,卯戌相合辰酉合。

巳与申合午未合,干支同宗找穴扎。

通过同宗有不开,大妻子母都来协。

纳干纳支均可用,任督二脉流注达。

吾编要法留心神,细细推寻没浪说。

☆关于上述子午流注要法歌,有几个问题,不妨在此浅谈略论,以拨其毛存其皮,使读者能由表入于里,以防毛之碍也,缘何至此,因毛者捉摸不定,随处而荡也,若读者从其毛而入里,易迷失向导,不知所措,我深受其害。所以,在此为读者拔其毛而存其皮,是以取其走近道之义也,但又不为其供车马,目的是让读者有自己之主观,而摆脱他人之观点,避免先入为主也。

1、午流注要法歌中含有前述的十二纳干歌

2、子午流注要法歌中又言:若子午流注纳干法开穴已过,可取纳支法(子母开穴法)甲己同宗开穴法,夫妻开穴法,任督二脉开穴法,以协助其开穴,补其开穴之不足。

3、子午流注针法针刺,主要取决于穴位的自然潮汐论,并依据前述的“阴阳刚柔”相合的原理,根据气血循环所到达的某个时辰,进行选穴针刺。

4、子午流注纳干法存在着“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阳口无阳无阴”的开穴原则。

5、子午流注纳干法开穴,是以井穴为始,并存在着“阳进阴推”的原理。所谓阳是指十天干、阴指十二地支。阳进阴退,即在逐日开穴中,天于是以序而进,地支是以序而退的,如以甲日而言,其首开井穴时间为甲戌时,乙日,其首开井穴时间为乙酉时,丙日,首开井穴时间为丙申时。由甲、乙、丙三日可以看出,天干由甲日甲戌日的甲以序而进至丙日丙申时的丙,地支由甲日甲戌时的戌以序退到丙日丙申时的申。所谓以井为始,就是每日值日之经的开穴,是以开其井穴作为开始的标志,而不是以时辰作为其开始的标志。如以甲日而言,本日的第一个时辰为子时(23~1点),而其首开井穴是在甲戌时(19~21点),所以,甲日胆经经气是从甲戌时开始旺盛的,而不是以子时作为开始旺盛的标志。关于其进退规律及经脉井穴的开穴时辰,现列表之于下:

◇纳干法阴阳进退及经脉井穴开穴表

子午流注十六穴逐日开穴歌诀

十六穴逐日开穴歌

逐日开穴井为元,井法求法时辰连;甲日戌时窍阴元,丙子时中前谷穴;

戊寅陷谷阳阴输,返本丘墟胆还原;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定;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穴液门针可安;乙日酉时大敦元,丁亥时荥少府边;

己丑太白太冲输,辛卯经渠是经穴;癸巳肾宫阴谷穴,阴未劳宫心包荥;

丙日申时少泽元,戊戌内庭是荥穴;庚子时在三间输,返本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合穴阳凌泉;丙午时开三焦输,中渚一穴针可宁;

丁日未时少冲元,己酉大都脾荥安;辛亥太冲神门输,戊日午时历兑元;

庚申荥穴二间迁,壬戌膀胱束骨输;冲阳土穴必还原,甲子胆经阳辅是;

丙寅小海合土穴,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火支沟刺必痊,己日巳时隐白元;

辛未荥穴鱼际边,癸酉太溪太白输;乙亥中封经穴间,丁丑时合少海心;

己卯针经间使穴,庚日辰时商阳元;壬午荥水通谷穴,甲申临泣为输木;

合谷大肠还了原,丙戌小肠经阳谷;戊子归合三里穴,庚寅气纳三焦合;

天井一穴理当然,辛曰卯时少商元;癸巳荥穴然谷连,乙未太冲原太渊;

丁酉心经灵道边,己亥脾合刚凌泉;辛丑曲泽包合言,壬日寅时至阴元;

甲辰胆荥伙溪痊,丙午小肠后溪输;京骨阳池又还原,戊申胃经解溪注;

大肠庚戌曲池穴,壬子气纳三焦经;关冲井穴一步金,癸日亥时涌泉元;

乙丑行间荥穴然,丁卯输穴神门是;太溪大陵亦还原,乙巳商丘井穴边;

辛未肺合尺泽穴,癸西中冲心包井;逐日开穴井为元,六十六穴依第开;

先井后荥经合穴,依次推寻不错穴;针效显著非等闲,吾编歌诀次第开;

聊为后学莫妄言。

甲日戌时窍阴元

△甲为大干的第一位,以阴阳的属性而言,为阳干。戌为十二地支的第十一位,以阴刚 的属性而言,亦为阳支,由前表“阳日阳时流注表、阴日阴时流注表”中可看,纳干法经络的流注次序,是从甲日开始,依序至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辛日、 壬口、癸日。在流注时辰方面,十二地支足从最后一个阳支开始的,按逆序而进。如以甲日而言,其开穴时间为戌时,开其胆经井穴窍阴穴,紧接着乙日,天干由甲进入到乙,为进一不,地支为退一步,从戌退至酉,为乙日酉时,为开其肝经井穴之时,余日均可按此法以开其穴,(癸日除外),其规律可参阅前述的“阳进阴退”原理。为何如此?因为大干为阳、地支为阴、阴阳两性包络万事万物之变,以进退而言,阳主进、阴主退、天干进一步、地支退一步,此即谓阳进阴退变化之理。甲日开穴为何选在戌时,由十二时辰中我们可以看出,甲日甲戌时为19点~2l点,甲戌时为甲日的时辰干支配合的结果,甲口为一甲、甲戌时又为~甲,甲在五行为木、为阳木,甲在腑为胆、为阳经,两甲相合,便为其开井穴之时(详见后述的“日干重见”学说)。又因十二经的流注,以所出为井而每日流注的开始,又必须以井为始,而不能以荥、输、经、合为始,更不能以时辰予时为始。由于甲日所开井穴在甲戌时,开井穴为窍阴穴,所以称“甲日戌时窍阴穴”丙子荥穴是前谷

□甲日甲戌时开胆经的井穴窍阴穴之后,下一个时辰为乙亥时,由于子午流注纳干法存在着“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阳目无阴阴无阳”这一规律,甲日为阳日、乙亥时为阴时,有违“阳曰阴日”开穴原则,所以乙亥时为闭时.不开穴。紧接着下一个时辰便转入乙日,为丙子时、为阳时、天干丙在腑为小肠、为小肠经,以五输穴相生而言,井之后为荥,井穴开过之后为开荥穴, (详见后述的“经生经、穴生穴”学说)。所以,此 时开小肠经的荥穴前谷穴。在此,读者或许会言,甲日值经开穴,怎能借用乙日时辰,是这样的,借用的目的,就是提倡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原则“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乙日为阴日,开穴之时为乙亥时,为阳时,与纳干法之“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阳目无阴阴无阳”规律,矛盾乎?日:“非也、子午纳干法之阳日阴日开穴原则,确切而言,其原则是这样的,值日为阳经的开穴,必须配合阳日阳时或阴日阳时,而不能配合阳日阴时或阴日阴时(详见后述“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阳日无阳阴无阳”原则)。

戊寅输穴陷谷胃,返本丘墟胆还原

□乙日丙子时开小肠经的荥穴前谷穴后,紧接着丁丑时,为阴日阴时,有违于纳干法之“阳日阴日”开穴规律,为闭时、不开穴。之后为戊寅时,为阴日阳时,天干戊在腑为胃、为胃经。以五输相生而言,荥之后为输,所以,此时应开胃经的输穴,为陷谷穴。如前之所言,阳经有一原穴,而阴经无之则以输代原,那么,根据“还本返原”学说(详见后述),开输穴后还应开其本经值日的原穴,以还本返原,本日值日之经为胆经,其原穴为丘墟穴,所以,戊寅时除开胃经的输穴陷谷穴外,根据“还本返原”学说,还应开其值日之经胆经的原穴丘墟穴。

庚辰经穴注阳溪

乙日戊寅时开陷谷、丘墟二穴之后,紧接着己卯时,为阴日刚时,为闭时,不开穴。紧接着庚辰时,为阳时,庚在腑为大肠,为大肠经,以五输相生而言,输之后为经,开完输穴之后,应开其经穴,大肠经的经穴为阳溪穴,所以,庚辰时应开大肠经的经穴阳溪穴。

壬午膀胱委中安

乙日庚辰时开完阳溪穴后,接着辛巳时, 为阴阳时,为闭刚,不开穴。接着壬午时,为阳时,壬在腑为膀胱,为膀胱经,以五输相生而言,经之后为合,开完经穴之后,应开其合穴。膀胱经的台穴为委中穴。所以壬午时应开膀胱经的合穴委中穴。

甲申时纳三焦水、水穴液门针可安。

□如前之所述,在纳干法之中,把三焦经归于膀胱经之中,同于壬,把心包络经归于肾经之中同于癸。前之,古有“相火附于壬”之说,由前述之表亦可以看出,在逐日开穴中,三焦经与心包经并非单独分配一个天干,也不是和膀胱经及肾经共享一个天干,而是把三焦经附属于五个阳干,把心包络经附属于五个阴干之中,与当日值日的经穴相配,成为子母、母子关系。以前者而言,本日值日之经为胆经,所开其穴为窍阴穴。接着按“阳日阴日”开穴原则,在乙日开完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之后纳穴在甲申时,其早在五行为木,虽仍代表胆经,但此时胆经已无穴可开。甲申时,若开其穴,可按照与三焦经的相生穴以开其穴,以“阳经他生我(穴生干),阴日我生他(干生穴)”的原则,开其相生之穴。胆在五行为木,为阳经,为他生我,木之母为水,所以,此时应开三焦经的水穴为液门穴。

关于上六点的分析,可参述下者的甲日、乙日、十二时辰干支来理解

甲日,乙日后之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均略,详见下日各日开穴表:甲日、乙日、丙日……。

注:④他生我(穴生干),阳经主气曰中的他生我中的我指本经的值日腑的五行属,而他的五行属性与“我”呈母子关系,为“我”的五行属性之母。穴生干的干,指本经值日之腑,中的穴他生我中的“他”相似。②我生他(干生穴)阴经主气曰中的我生他中的我指本经值曰脏的五行属性,而他的五行属性与“我”呈子母关系,为“我”的五行属性之子。干生穴中的干,指本经值日之脏。中的穴与我生中他的“他”相似。

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

◇子午流注气纳三焦血归包络歌诀

①气纳三焦:三焦为主气之腑.主阳气归于三焦,所以说。三焦者,阳气之父也,凡是阳经值日,它的重开穴都是三焦经的五输穴.其开穴原则为:阳经所开(纳)三焦经的输穴,其所开(纳)开穴都为本经值日的母穴。如以甲日为例,值日之经为胆经,五行为木,以五行相生而言,水生木木之母为水。所以甲日胆经成纳三焦经的水穴,为液门穴(余略)

②血归包络:心包络为主血之脏,诸血皆归于心包络。所以说,心包络者,阴血之母也,凡是阴经值日,它的重开穴都是心包经的五输穴。其开穴则为:阴经所纳心包络经的五输穴,其所纳穴都为本经值日的子穴。如以乙日为例,值日之经为肝经,五行为木,以五行相生而言,木生火木之子为火,所以乙日应纳心包络经的火穴,为劳宫穴, (余略)

◇关于气纳二焦和血归包络的纳穴规律,现编成歌诀如下:

气纳三焦,血归包络之纳穴歌

阳经三焦阴包络、阴阳相纳永不差、阳经纳父阴纳子、父子相纳小司差,

胆为阳木木母水、以纳荥水液门穴、肝为阴木木子火、以纳荥火劳宫穴,

小肠阳火火母木、以纳输木中渚穴、丁心阴火火子土、以纳输穴大陵穴,

戊胃阳土土母火、以纳经火支沟穴、己脾阳土土子金、以纳井金间使下,

大肠阳金金子水、以纳合水天井穴、膀胱阳水水母金、以纳井金关冲穴,

癸肾阴水水子木、以纳井金中冲穴、再加肺金金子水、以纳合穴曲泽穴,

十干十穴不相差、还望续者其轻视。

列表如下:

气纳三焦血归包络表

附:

○十天干相生流注歌:

甲丙戊庚壬,乙丁己辛癸,丙戊庚壬甲,丁己辛癸乙,

戊庚壬甲丙,己辛癸乙丁,庚壬甲丙戊,辛癸乙丁己,

壬甲丙戊庚,癸乙丁己辛,前阳后阴,隔一相生。

子午捣臼歌

子午捣臼连者稀,九入七出莫更移,万病自然合天数,故教病者笑微微。

◇子午流注年干支计算法

关于子午流注学说的干支计算法,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即年干支计算法、月干支计算法、日干支计算法、时干支计算法。在临床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会计算日干支、时干支这两者就可以了。其年干支、月干支计算法,虽然临床上不常用,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两者仍有其价值,所以,关于年干支、月干支这两者的计算法,在这里仍需介绍,不能因为临床而弃置,毕竟理论上仍在应用。关于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的计算法如何,下边一一逐个介绍。

△年干支计算法:

首先必须明白,年干支计算法是以阴历历法为基准,即把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作为一个新年的开始,而不是以元旦作为一个新年的开始。 关于年干支的计算法,此处用到“一甲子学说”。所谓一甲子学说。就是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序奇奇偶偶两者相合,刚好六十循环一周,在周仍以甲子为始,故把此一周称为“一甲子学说”,可分别用于年、月、日、时干支。其一周用为年,称为一甲子年。用为月,称为一甲子月。用为日,称为一甲子日。用为时,称为一甲子时。其一周的干支是如何循环的,可列成表格如下,余后的月干支计算法、日干支计算法、时干支计算法中的“一甲子学说”可以参考此的六十环周表。

☆六十环周表

关于年干支的计算公式,有以几种方法,现不妨一一介绍如下:

1、公式: (年份—3)÷60=商……余数

A、为何要减去3?

是因为年干支的干支配合虽后代才有,但其应用是仍从公元后1年开始。刚好公元前第四年为甲子年,减去3是为了计算的方便,把公元前和公元后两者的记年法分开来言。根据《素问?六微旨要大论》中言“子甲相和,名曰岁立”理论,把公元后记年仍从甲子年开始,所以要减去前3年,目的是让公元后一年亦为甲子年。

B、为何要除以60?

是因为60年为一甲子,除以60的目的是看过了几周,余几。

例如:求的年干支?

套入上述公式得:(-3)÷60=33……余22

查上述六十环周表得第22位为乙酉,所以的年干支为乙酉。此年为乙酉年。

2、年干支速算表

例如:求的年干支?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第三行2000~之间,由年尾数5处下拉一直线与2000~一行成直角,可以看出年尾数5对应的天干为乙,直角处的地支为酉,两者相和为乙酉。所以的年干支为乙酉。此年为乙酉年。

3、 公式2

用此公式计算不需要六十环周表,只需要把天干、地支以阿拉伯数字的形式编上序号,然后再把公式(1)计算的结果套入公式即可。关于其编序见下表:

天干地支编序表

其计算公式如下:

干序=天干的个位数(为0时是癸)

支序=地支的个位数(大于12时用)

例如:求的年干支?

套入公式(1)得:(-3)÷60=33……22

在代入本公式得:干序=22的个位数,为2。2的天干序数为乙。

支序=22—12=10 10的地支序数为酉。

合之为乙酉,所以的年干支为乙酉年。

☆子午流注月干支计算法

月干支计算法同年干支一样,仍依农历历法为基准进行计算。如前之所言,一年有十二个月,地支数刚好亦有十二个,两者刚好一一相配,其配法是:古人根据若干自然现象以及生活实践的观察,把农历的一月在十二地支中定格为“寅”,这样依序而推农历的二月在十二地支定格为“卯”(余见前述的十二地支配月份表)

其计算法亦有以下几种,现不妨一一介绍。

1、月干支速算表

月干支速算表

例如:求阴历2月的月干支?

先查上表中的年尾数5直拉到查其所对应的月份2处,可知2月份的地支为卯,其月份所对的天干为己,合之为己卯。所以2月份的干支为己卯,为己卯日。

2、现代简便计算法: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丙 戊 庚 壬 甲

例如:求阴历2月的月干支?

由年干支计算法得出,的年干支为乙酉。由上表可以看出,年干支的天干“乙”在上计算法中的第二位的“乙庚”处,其下所对应的天干为“戊”,此为一月的天干,如前所言,农历一月的地支在十二地支中定格为“寅”,合之为“戊寅”。所以2月的月干支为戊寅,为戊寅月。由此类推,二月天干进一步为“己”,地支进一步为“卯”合之为“己卯”为己卯月。(余略)

☆子午流注日干支计算法:

日干支计算法不同于年干支、月干支,它是以阳历历法为基准,因为阳历历法除四年闰二月多出一天之外,其余每年的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似阴历历法,其大小月没有规律性可循。阳历大小月各月天数见下:

大月:1 3 5 7 8 10 12 每月31天

小月:4 6 9 11 每月30天

二月:平年28天 闰年29天

日干支的计算公式为:

求日干={元旦天干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0=商……余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求日支={元旦地支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2=商……余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一、何为元旦干支基数?

所谓的元旦干支基数,说白了就是阳历历法元旦这一天的日干支的天干、地支的序数。如以2000年而言,其元旦的日干支为戊午,其序数,戊在天干中的序数为第五位,所以其基数为5,午在地支中序数为第七位,所以其基数为7。要计算元旦干支首先要明确本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这两者的计算方法不同。平闰年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以除以4为基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二月加上一天,为二十九天。否者便为平年,二月二十八天。其理论根据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由于记年的天数是以整数而算,而小数点则忽略不计,这样每年便多出了5小时48分46秒,这样4年内便多出了23小时15分4秒,接近于1天,故按1天来计算。但这在4年内多算了44分56秒,这样积了400年刚好多出了3天,故必须要减去这3天,以消除这个人为性的误差,至于怎么个减法,阳历历法规定: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但遇到公元世纪整数的闰年,能被400整除的才算是闰年,二月多出1天为29天。如以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这五个公元世纪整数年而言,1600年、2000年能被400整除为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不能被400整除,则为平年,这样在这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400年中刚好减去了3天,为1700年平年的1天,1800年平年的1天,1900年平年的1天。防止了这种人为性误差的延伸。关于这种杯400年整除为闰年,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的这种说法古人又称为“每百年停闰,四百年不停闰”学说。平闰年分过之后,再论加5还是加6,关于这加5还是加6如何,可以从“一甲子学说”,由于一干代表一天,一支也代表一天,一甲子共60天,一年(平年)365天除以60刚好6甲子多出5天,所以应加上5。若闰年二月多出了1天为29天,这样一年为366天,除以60,则为6甲子多出6天,所以应加上6。至于怎么加、怎么应用,不妨举例而言。如已2002年的元旦干支为己巳,欲求的元旦干支?其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已知为平年,应加5,这样元旦干支的天干是在2002年元旦天干序数己(6)的基础上加5,为甲(11,为天干一轮余1,为甲)。其地支亦是2002年元旦地支序数巳(6)的基础上加5,为戌(11,为地支的第11序数,为戌)。合之为甲戌,所以的元旦干支为甲戌。如再求的元旦干支,已知为闰年但其元旦干支的计算是在二月前,所以其不加6,其方法仍按上述方法类推,天干甲的序数为1,加5为6,序数6在天干为己。地支戌的序数为11,加5为16,为地支一轮余4,序数4在地支为卯。合之为己卯,所以元旦干支为己卯。如在求元旦干支?其计算法就不同于,因为为闰年后的年份,此时闰二月多出一天,所以应加6,其计算为:已知的元旦干支为己卯,天干己的序数为6,加6为(12)一轮余2,序数2在天干为乙。地支卯的序数为4,加6为10,序数10在地支为酉。合之为乙酉,所以的元旦干支为乙酉。

二、查表法:

此表只适应于1901~2100年。其具体应用是这样的,在这200年中其元旦干支是80年循环一周,如欲求1901~2100年内的元旦干支,只需要用所求之年除以80,所得到的余数,查上表中的年余数,即可查出所求之年的元旦干支。如以为例,÷80=25…5 由下表可以查出年余数5所对应的干支为乙酉,所以的元旦干支为乙酉。

○具体见下表:

1901~2060年元旦干支表

三、公式:(有已知年求未来年)

(1) 所求元旦干序=已知年元旦干序+(所求年-已知年)×5+{(所求年-已知年)÷4(取整数商、若不能整除,余数中有闰年后的年份是再加1)}÷60 取整数商,(大于60时用

(2) 所求元旦支序=已知元旦支序+(所求年-已知年)×5+{(所求年-已知年)÷4(取整数商,若不能整除,余数中有闰年后的年份再加1)}÷60 取整数商,(大于60时用)

例如:已知2000年的元旦干支为戊午,求的元旦干支?

分析:已知的元旦干支是戊午,天干戊的序数为5,地支午的序数为7,代入上公式得:

(1)所求元旦干序=5+(05-00)×5+{(05-00)÷4+1(因为闰年之后的年份,所以再1)}÷60=32

2为天干三轮余2,序数2的天干为乙

(2)所求元旦支序=7+(05-00)×5+{(05-00)÷4+1(因为闰年之后的年份,所以再加1)}÷60=34

34为地支两轮余10,序数10的地支为酉。合之为乙酉,所以的元旦干支为

(2)月数加减数:

关于月数加减数的计算公式,亦有以下几种方法,现不妨一一列之于下。

1、以歌诀的形式:

一五双减一 二六加零六 三减二加十 四减一加五 七零九加二

八上一七走 十上加二八 冬三腊三九 闰从三月起 余数均加一

2、以列表的形式:

分析:(1)一五双减一?

即一月和五月的干支减去1个序数,如欲计算时一月和五月应减去1个地支。

(2)闰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即遇闰年由于2月份多出了1天,为29天,所以计算时,从三月起天干地支均加上一个干支。

既然元旦干支基数、月数加减数,我们都以明了,那么其计算便可轻而易举了。

例如:求阳历8月1日的日干支?

分析:已知的元旦干支为乙酉,乙的天干序数为2,酉的地支序数为10,月数为八月,查上述月干支加减数表得天干加1,地支加7

套入公式得: 求日干=(2+1+1)÷10=4 序数4在天干为丁

求日支=(10+1+7)÷12=6 序数4在地支为巳

合之为丁巳,所以阳历8月1日的日干支为丁巳

○子午流注时干支计算法:

由于十二地支配十二时辰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日干支计算法无论用阳历历法还是用阴历历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其计算法不分阴历阳历历法,亦即阴历阳历历法均可。其计算方法如下:

1、现代简便计算法: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丙 午 庚 壬

如求阳历8月1日4点的时干支?

由日干支计算法得出8月1日的日干支为丁巳日。再查上述时干支的现代简便计算法,可以看出丁在第四竖行与壬共配庚,即言丁巳日23点至1点的时干支为庚子时,而丁巳日4点的时干支查表(见前地支配月份时辰表)得4点在3~5点之间,在地支为寅,即从子到寅跨越一个地支,由此而言,那么天干庚也应跨越一个天干,从庚到壬,合之为壬寅,所以8月1日4点的时干支为壬寅时。

2、时干支速算表:

时干支速算表

例如:求丁巳日4点的时干支?

查表得日干支丁巳中的天干“丁”在时干支速算表中为第四行,4点在时间中为第三行的3~5点中,把二者天干向下延伸,时间向右拉直线,相交处的天干便为本时的天干,由表可以看出本时的天干为“壬”,地支3~5点所对应的地支为“寅”所以丁巳日4点的时干支为壬寅时。

□子午流注养子开穴法:

○养子开穴法

又叫养子时刻流注开穴,此法等同于纳支法开穴中的一日开六十六穴法。为每隔24分钟开一穴,2小时(即一个时辰)开井、荥、输、经、合(120÷24=5)五穴。一天十二个时辰开(12×5=60)60穴,其中的6个阳经原穴则附于腧穴同开,算下来亦为一天66穴。关于何谓养子时刻流注穴,我们不妨分开来理解:养子:何能养子,很显然是母能养子,子午流注学说是以干支五行为主,主要讲究相生,干支无生而归于五行,说白了,所谓的养子可以理解为五行中的母子相生。时刻:可分开来讲,时即时辰,是古代的一种语言记时方法,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刻:即刻度,是古代的一种数字记时方法,漏壶滴水一百滴而尽,用时为一日。流注:指十二经脉中气血流至的穴位。所谓养子开穴法,指十二经脉流注按五输并遵循五行相生的规律,根据天干、时辰,刻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开其相应经脉上腧穴的一种以时取穴的方法(每隔24分钟流注一穴)由于时辰干支为60日循环一周(一甲子)刚好五日配完,故以五日循环一周,同于后述的飞腾八法。其具体应用可列表如下:

○养子开穴速算表:

阳时、阴日。

例:求庚午时开何穴?

查上表、在竖行中找庚、再横行找午、午对11点,得知庚午时从ll点开始每隔24分钟开一穴,从该处午向右有五穴,为庚午时的开穴。依次为:

11点~11点24开商阳穴,

11点24~11点48开通谷穴,

11点48~12点12开临泣穴、合谷穴(原)二穴,

12点12~12点12点36开阳谷穴。

12点36~13点开足三里穴。余推。

子午注补母泻子取穴法简介

补母泻子取穴法是根据脏腑配合时辰,结合各经症状的虚实,通过十二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疗。

五输穴与脏腑、阴阳、五行的分配图如下:

图1:阳经六输穴

图2:阴经五输穴

△如以肺经为例,肺实,症见咳嗽、胸痛、肺胀喘满、脉来洪大者,即可在寅时取肺经合穴尺泽泻之,这是因为气血寅时注入肺经,此时肺气方盛,肺属金,金能生水,本经合穴尺属水。为本经子穴,所以当肺实的时候,在寅时泻其水穴尺泽,此属迎而夺之,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其它各以实证,皆以此类推。

△若属肺虚之类,症见咳嗽气喘、惧寒怕冷、面色苍白、气弱脉微者,按补母泻子法治疗,即可在卯时,开取肺经的输穴太渊补之。因气血卯时始流过肺经,此时肺气方衰,肺属金,土能生金,本经输穴太渊属土,为本经的母穴,所以当肺虚的情况下,在卯时补其输土太渊,此属随而济之,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其它各经虚证,皆以此类推。

△若遇补泻时间已过,或不虚不实的症状,亦可取开本经同一性质的经穴——本穴、原穴。如肺经疾患,可取经渠;大肠疾患,可取合谷;胃经疾患,可取足三里等等。为了便于参考,附表如下。

△最后,再给关心中医和想了解中医的网友说几句话。近来一些网友,提出一些问题,说明中医已引起网友们极大兴趣,本人一是高兴,二是有些担心。高兴的是,我们的努力,已初见成效。担心的是,这些网友有些急于求成,总想在很短时间内就熟悉中医理论。要知道,“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典籍浩如烟海,没有潜心的学习和钻研,是难以一蹴而就的。网友们所提出和想了解的问题,我如在短时间能简短回答,一定简明扼要的给予回答,但有些问题不是能用一二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如像“子午流注”这些问题,里面就包涵很艰深的理论,涉及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各方面中医理论知识,是中医基础中较高深的理论,初学者是很难掌握的。因此,初学中医的网友还是要从最基础性的理论学起。本人时间也很有限,不能在短时间把这些一一说清,也请网友们见谅。本文是因网友们所问讯,草草而就。以后还将把中医的基础部分逐渐传上来,望朋友们理解。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开穴法:

中医基础专辑《杏林沽酒》 子午流注系列灵龟八法开穴法

关于其何为灵龟八法开穴法及其组成,现不妨分述如下:

灵龟:龟的一种称呼,其说法有二:1、人言其为九龟,我不知何为九龟,据查《尔雅?释鱼》中记载有十龟之说:“一曰神龟、二曰灵龟、三曰摄龟、四曰宝龟、五曰文龟、六曰筮龟、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为其第二位也。2、民间传说,古有四灵之说,一曰龙、二曰凤、三曰龟、四曰麒麟,为其第三位也。为何言其为灵龟,传说在大禹治水之时,有一神龟负文列与背,有数一至九,大禹据此文而治水功成也,故命其龟曰灵龟。即有数一至九,又依何序而列,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而五居中,即为九宫”

八法:其含义有二:1、指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详见下表):

2、指八卦:关于其卦名及与自然界的关系见下表:

△关于八卦的卦象,为了记忆的方便,现将朱熹的《八卦取象歌》中关于八卦卦象的歌诀列于下“乾三联、坤六断、坎中满、离中虚、巽下断、震仰盂、艮复碗、兑上缺”关于八卦的其它内容,由于牵涉到八卦学说,故在此不言,详见它书。

△所谓灵龟八法即根据奇经八脉气血运行的关系,将八脉八穴纳入八卦和九宫之中来开穴的一种针刺方法,与子午流注开穴及辅助开穴法的相同点是仍按日、按时来开穴,不同点是灵龟八法还按卦开穴。

1、 灵龟八法配穴:

(1)、八脉歌诀:

正经经外是奇经 八脉分身各有名 后督前壬皆在内 冲由毛际肾同行

阳跷根外膀胱寻 阴起跟前随少阴 阳维只络诸阳脉 何为阴经为络阴

带脉维腰如束带 不由常应日奇经

(2)八法歌:

坎一取申脉 照海坤二五 震三属外关 巽四临泣数

乾六是公孙 兑土后溪府 艮八系内关 离九列缺主

☆列表如下:

(3)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痛 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 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 申脉阳跷络亦同 列缺壬脉行肺系 阴跷照海膈喉咙

2 灵龟八法配穴法的计算:

如前之所言,灵龟八法归属于子午流注学说,所以其年月日时干支的计算仍同于前。亦如前言,灵龟八法是以八穴配以八卦 九宫来开穴的一种方法,是以卦开穴,所以其不同于子午流注和辅助开穴法。亦如前言,在子午流注学说的应用之中,以日 时干支为主,余年 月干支基本不用,故在此只言其日 时干支。此亦是以阳历历法为主。

其计算公式为:

(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 (阳日)/6(阴日)=商? ? ? ? ? ? 余数(阳日余零时为9,阴日余零时为6)

1 分析:日干 日支

是以日干支中的天干、地支配数而言,具体配法如下:

A、歌诀:

甲己辰戌丑未十 乙庚申酉九为期 丁壬寅卯八成数

戊癸巳午七相宜 丙辛亥子亦七数 逐日干支即得知

B、列表:

八法逐日干支配数表

3、灵龟八法的临床应用原则:

①、灵龟八法与子午纳干法配合,具体有以下两种类型,

A、 与纳干法的“原穴”相合:即除开灵龟八法一穴外,还可以配子午流注纳干法开其“原穴”进行针刺,即双穴均为开穴之时。如以甲午日丁卯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照海穴,十二经纳干法除开心经腧穴神门穴外,返本还原还开肾经输(原)穴太溪穴。

B、与五输穴相合,即先开灵龟八法一穴,再配合五输穴中的输穴进行针刺。关于五输穴的主治功能在《难经?六十八难》中是这样记载的:“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②、与“夫妻开穴法”相合

不妨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穴为内关穴,夫妻开穴法开穴为“阳辅”两者可相合治疗某种疾病〈余略〉

③、与“甲己同宗开穴法”相合,

如仍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开穴为内关穴,根据同宗法甲子时变为己丑时,又可开太白、太冲二穴

④、与募穴、俞穴相合

再以甲日甲子时而言,灵龟八法为开内关穴,开募穴为日月,开俞穴为胆俞。

⑤ 、与病穴相合

如以肩关节周围炎而言,可用灵龟八法开外关,再配以病穴肩三针(肩 穴、肩 穴、肩贞穴)等进行针刺治疗。

⑥与后述的飞腾八法合用

如治疗不寐症,无论何种类型引起的均可根据奇经八脉相合法进行治疗,如阴 脉,阳脉合于目内目眦,二者可司眼睑,一开一合,主人之瞑寐,若阴 脉脉气过盛则瞑目,治则为泻照海补申脉,若阳 脉气过盛则瞑寐(不暝),治则为泻申脉补照海,〈病例,见后述的子午纳干法和灵龟八法的确切临床病例〉

子午流注飞腾八法开穴法飞腾八法开穴法是以时干支上天干的八卦代数为其开穴的前提,是以五日为一个周期。其具体应用如下:

1、 关于时干支上天干八卦代数:

A、歌诀:

壬甲公孙即是乾,丙居艮上内关然,戊为临泣生坎水,庚居外关震相连,

辛上后溪装巽卦,乙癸申脉到坤连,己土列缺南离上,丁居照海兑金全。

B、列成表格如下:

分析: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壬或甲的,其开穴都为公孙穴,配八卦为乾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丙的, 其开穴都为内关穴,配八卦为艮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戊的, 其开穴都为足临泣,配八卦为坎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庚的, 其开穴都为外关穴,配八卦为震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辛的, 其开穴都为后溪穴,配八卦为巽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乙或癸的,其开穴都为申脉穴,配八卦为坤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己的, 其开穴都为列缺穴,配八卦为离

凡是时天干中天干是丁的, 其开穴都为照海穴,配八卦为兑

其具体逐日开穴,由于时干支甲日与己日同,乙日与庚日同,丙日与辛日同,丁日与壬日同,戊日与癸日同,故两者可合而言之。其具体开穴,详见下述逐日逐时开穴表。

甲日与己日逐时开穴表:

乙日与庚日逐时开穴表

丙日与辛日逐时开穴表

丁日与壬日逐时开穴表

戊日与癸日逐时开穴表

2、临床应用〈略〉见前述灵龟八法

☆球麻痹——针药结合疗效好

球麻痹,又称延髓麻痹,是指由延脑或大脑等病变引起的吞咽困难,饮水反呛,发音障碍为主症的一组病症。通常把延髓病变所致者称真性球麻痹,大脑等病变所致者称为假性球麻痹。

本症病因复杂,可由多种脑病引发。如脑梗塞、脑出血、脑炎、脑外伤、脑变性病、脱髓鞘病、脑肿瘤等,损伤相应脑组织而致病。其中以脑血管病所致者最多。由于脑血管病发病率很高,故本症亦十分常见。目前临床缺乏对本病的理想疗法,是中西医公认的难治之症。病人患此症,轻者饮食、语言困难,重者完全丧失饮食、语言功能,靠鼻饲维持生命,常因营养不良,继发感染而致死亡。因此,球麻痹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在40余年的临床工作中,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感到采用中西医结合,针刺与药物相配合治疗,尤其发挥针灸中药特长,其疗效较为理想。

中医治疗本症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一套有效办法。本症传统以“中风”、“喑靡”、“喉痹”论治。认为本症的病机多为肾精亏虚不能上荣;气虚血瘀络脉瘀阻;痰浊瘀血闭清窍所致。因此应当采取补肾填精、益气活血、化痰开窍等法治疗。我在临床上常以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解语汤等方加减化裁有比较好的疗效。病人服用几个疗程后,多可拔除胃管,经口进食。

针刺治疗本症,不仅有肯定的疗效,而且常可速效,有许多患者针几次即有显著效果。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具有醒神开窍,补肾添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的几组输穴,根据辨证分别选用,行针施术,使很多病人保住了生命,改善了症状,恢复了健康。醒神开窍为治疗本病的通法,各型均须采用,常取人中、神庭、哑门、医风等穴;肾精虚亏加肾俞、三阴交;气虚血瘀加关元、百会、足三里;痰浊阻窍加廉泉、丰隆、公孙等穴。采用这些输穴,施以补泻手法,多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现代医学在治疗本症中也研究出了许多有效方法,应当结合运用。西医之长在于对原发病的治疗,尤其在急性期其长处更加明显。如对急性脑梗塞所致的球麻痹采取溶栓、抗凝药物;急性脑出血采取止血、脱水药或手术消除血肿等;炎症所致球麻痹者采用抗生素、激素药等;恢复期采用细胞活化剂等也有一定效果。这些方法对本症的治疗愈后也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

患者刘××,女,62岁,患脑出血,术后严重球麻痹(混合型),完全丧失吞咽、语言功能,虽经某医院各种西医救治,但仍只能靠鼻饲维持生命。入院时拿掉胃管仍滴水不进。经针刺一周,即拔除胃管,可口服奶、粥类流质,两周后可进食面包、饼干、米饭、肉馅食品等。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

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

四针掌后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下七锃锃,

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牀针要温,

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

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

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狐穴只单通,

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下。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七针鬼牀,即颊车,入五分。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九针鬼窟,即劳宫,入二分。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十二针鬼臣,即曲池(火针),入五分。十三针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针左起,女子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

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口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方宜退针。

耳穴按摩降血压(图)

高血压是以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高血压可分为肝阳上亢等几个证型,但总体而言,肝阴不足、虚阳上亢是其常见病机。患者除血压升高外多兼见头痛、眩晕、面红、耳鸣、便秘、口苦等症状,心脏、血管、肾、眼底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应对高血压的关键措施是“重在预防”。近年来,耳穴按摩疗法已经证实有一定的稳定血压作用。耳穴按摩疗法可以预防高血压,对轻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对中度和重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廓相应点上。耳背有一“耳背沟”,位于耳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下方行走的凹沟处。因其有稳定血压的作用,故亦称“降压沟”。

取穴:降压沟、降压点、肝穴、肾穴、内分泌穴、肾上腺穴、耳轮部、耳背部。

按摩方法:用白虎下山手法(以双手食指或食指及中指之指腹,从上而下按摩双耳背之降压沟,本法由上而下按摩,形如白虎下山之势而得名。)按摩位于耳背的降压沟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90次,以红热为度;捻耳轮部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90次,重点捻耳尖;掌擦耳背部,频率为每分钟约120次;其余穴位用耳压法贴王不留行子治疗,每次轮替选用3~4个穴位,左右耳交换治疗。如是轻型高血压患者,贴丸后每天早晚两次按压即可,如是中型或重型患者应适当增加按压次数。还可配足底涌泉穴,掌擦涌泉穴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180次。

特别提示:高血压患者特别要注意的是按摩耳背下耳根有升压作用。

除耳穴按摩外,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及时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节制饮食,控制体重;限制食盐摄入量;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起居有节;经常做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附:

经络循行路线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沿着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向下到肘窝中,沿着臂内侧桡骨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分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第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之中的凹陷处,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向上走肩(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下出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向下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走颈部,经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

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上行到鼻根部,与旁侧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着鼻的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与颏沟承浆处,再向后沿着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额大迎处,沿着下额角颊车,上行耳前,经过上关穴,沿着发际,到达前额。

分支:从大迎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联络脾脏。

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着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处分出,下行进入足中趾外侧端。

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四、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着大趾内侧端赤白肉际过大趾本节后的核骨,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腿肚,沿着胫骨后面,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向上穿过横膈上行,沿食管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向上通过横膈,流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五.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横膈,联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着食管上行,连系于目系。

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再向下出于腋下(极泉穴),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中,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骨后豆骨部,进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穴),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穴),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下行属于小肠。

分支:从列盆出来,沿着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内眦,退行进入耳内。

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下行于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穴),,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眦(睛明穴),向上到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

直行者: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连络于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挟着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从脊旁肌肉进入内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

分支:从项分出下行,通过肩胛内缘直下,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腿肚内,走出于足外踝的后面,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八、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再向上行于腿肚内侧后缘,至腘窝的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于肾,联络膀胱。

直行者:从肾向上通过肝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咙,挟于舌根部。

分支:从肺部分出,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线出于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穴),向上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少阴经之间,进入肘窝中,向下行于前臂两筋(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的中间,进入掌内(劳宫穴),沿中指桡侧端(中冲穴)。

分支:从掌中分出,沿着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出于第四、五掌骨间,沿着腕背,出于前臂外侧桡骨和尺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上达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联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 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翳风穴),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穴前,再面颊部与前一分支相交,到达目外眦(瞳子髎穴),交于足少阳胆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向上到达额角(颔厌穴)向下至耳后(完骨穴),沿着头颈行与手少阳颈的前面,到肩上又交出于手少阳经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来经过耳前,到目眦的后方。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不的支脉向合,行至目眶下,向下的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股沟动脉部(气街),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膈入髋关节部(环跳穴)。

直行者:从缺盆下行至腋,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于膝部外侧,向下经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再下出于外踝的前面,沿着足背,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

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着第一、二蹠骨间,出于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在大趾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八寸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膝内侧,沿着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过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面,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处于前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分支:从系分出,下行至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分支:从肝分出,通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