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专题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高血压专题网 > 治疗腔隙性脑梗塞

治疗腔隙性脑梗塞

时间:2020-12-25 11:22:59

相关推荐

治疗腔隙性脑梗塞

值得强调的是,若要有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首先要明确引起梗塞的原因及梗塞位置,病因不同、位置不同,方法就不同在临床中,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的目的,一方面是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目前已有的症状,另一方

1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

值得强调的是,若要有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首先要明确引起梗塞的原因及梗塞位置,病因不同、位置不同,方法就不同

在临床中,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的目的,一方面是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目前已有的症状,另一方面是防止发生更大的梗塞。临床上常采用的方法是平衡功能训练和药物治疗,其中平衡功能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它主要通过一些专业仪器,锻炼患者的行走功能,治疗时间是7~10天,之后在家里,还要在家属的陪同下坚持训练恢复。同时,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一定要坚持口服阿司匹林,每天1次,每次100毫克,以控制梗塞范围扩大。

腔隙性脑梗塞是以病理诊断而命名的,是指直径在15~20毫米以下的新鲜或陈旧性脑深部小梗塞的总称。这些小动脉闭塞后,可引起多个大小不同的脑软化灶,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腔隙。因梗塞的血管位置不同,常表现不同的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头痛、头晕、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动作失调、发音困难,即笨手综合征,严重时可发生痴呆、偏瘫、失语等情感和运动障碍。

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

2治疗腔隙性脑梗塞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07-0640-02

1.3.1 对照组 按常规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水电平衡,控制感染,抗凝及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脑水肿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去纤、溶栓、降血脂及脑细胞的保护治疗等对症处理。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早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因病死亡、致残和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以及因病致贫、返贫者不计其数。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塞7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略)

1.3 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方法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 。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偏身感觉和偏身运动功能恢复正常,能够生活自理或正常工作。显著进步: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偏身感觉和偏身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恢复,肌力Ⅳ级以上,能够基本生活自理。进步: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肌力Ⅲ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无变化: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恶化:症状加重或死亡。

腔隙性脑梗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脑卒中)之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脑卒中的20%~30% [2] 。在临床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溶栓治疗、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纠正缺氧、清除自由基、扩容扩血管、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脑细胞代谢活化剂、中医中药和血液稀释疗法的应用等。总之治疗方法众多,且各有千秋。脑梗塞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其病机主要为瘀痰之邪阻于经络,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经络痹阻而致肢体废不能用。消栓通络胶囊中所含黄芪有补气开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之作用,丹参、三七、郁金、山楂有活血化瘀止痛、养血安神、凉血消肿、清心,行气解郁之功,川芎、木香、槐花活血行气、凉血 调中、祛风止痛,桂枝发汗解表、温阳通经,泽泻利水渗湿、泻热,冰片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功 [3]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以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止痛药物治疗,具有明显地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防止血小板聚集和释放以及去纤、溶栓、降血脂的作用。消栓通络胶囊具有上述功能和作用,故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

1.3.2 治疗组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中成药消栓通络胶囊(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0940067]2.22g(6粒)。

2 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两组均以20天为一疗程;均经统计学处理和χ 2 检验。

2.2 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1.1 病例选择 本组140例患者均为1997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住院病人,其中病程最短的3h,最长的2周;上述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1] ,并经头颅CT和MRI证实,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昏迷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70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1997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腔隙性脑梗塞,随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70例,观察组70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和单纯西医治疗的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85.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法的应用,能有效地稳定和改善生命体征,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在腔隙性脑梗塞的治疗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1 资料与方法

3 讨论

1.2 一般资料 我们采取随机分组,平行观察的方法,把14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男39例,女31例;年龄25~30岁2例,31~40岁3例,41~50岁9例,51岁以上56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61例,糖尿病史的5例,脑梗塞复发者17例;发病前有TIA短暂发作的19例;肌力1级9例,2级27例,3级34例;对照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25~30岁1例,31~40岁4例,41~50岁8例,51岁以上57例;有高血压病史者59例,糖尿病史者4例,脑梗塞复发者20例;发病前有TIA短暂发作者15例;肌力1级7例,2级25例,3级38例;140例中病变位于内囊和桥脑基底部104例,丘脑、豆状核和尾状核3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具有可比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塞 中西医结合疗法 单纯西医疗法

3如何治疗脑梗塞

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梗塞后17天,CT平扫示低密度区内有斑片状高密度影,密度不均,代表梗塞内出血。

[影像学表现]

[临床表现]

(4)腔隙性脑梗塞:多数位于基底节或大脑半球深部脑白质,病灶大小在1.5cm以下。一般没有脑室系统受压移位等占位效应。

(2)亚急性期:指发病后第6~21天,水肿明显吸收,占位效应减弱或消失。多数情况下也是低密度,边界较急性期清楚;但有少数病人表现等密度病变,不易发现,即所谓“雾”状效应,原因是病变区内一些密度高低不同的成分混合在一起的平均效应(水、类脂质、空腔等低密度物质混合血液、钙化、铁质等高密度成分)。此时作增强扫描,非常有助于诊断。注射造影剂以后,典型的脑梗塞表现为脑回样增强,梗塞区大脑皮质的脑回和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核团增强。

(3)慢性期:21天以后,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遗留含脑脊液的空腔,合并胶质增生,病变区仍为低密度,与脑脊液相似,边界清楚,但体积缩小,表现为患侧脑室扩大,蛛网膜下腔包括脑裂、沟、池增深增宽,皮质萎缩。

[病因病理]

左颞顶叶脑梗塞(超急性期,发病4小时)。T1加权(上图)示左颞顶叶皮层下区略低信号影。同一层面T2加权(下图)示左颞顶叶病灶呈高信号影。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隙性梗塞呈高信号影。

MRI对梗塞区内的亚急性出血甚为敏感,T1加权像在原脑梗塞的T;加权信号减低区内出现淡薄的高信号区,T2加权呈均匀高信号强度改变。脑梗塞发展方式为:占位效应消失,然后萎缩和遗留下一软化灶。软化灶呈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的表现,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与急性脑梗塞灶相比,脑软化灶的边缘更清楚。

如何治疗脑梗塞需与胶质瘤、转移瘤和脑脓肿鉴别。病灶的形态、增强后的强化形式有助于鉴别。

如何治疗脑梗塞与护理

(1)急性期:一般把发病后头5天作为急性期。病变区水份增加在CT图像上造成两种效应,一是病变区密度减低,皮质和髓质缺乏密度差异,早期这种密度减低一般不显著,多呈楔形,与受累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边界模糊;另一是由于水份增加使病变区体积变大而造成的占位效应或肿块效应,轻的表现为病变区脑组织肿胀,脑沟、脑油消失,重的表现为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所谓脑内疝,占位效应的程度与脑梗塞面积有关,面积越大,占位效应越显著。上述两种效应一般在发病后第3一5天达到极点。

脑梗塞是脑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脑血流阻断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和软化。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50%-60%。引起脑梗塞的原因较多,主要的是脑血管阻塞及脑部血液循环障碍2种。

左侧颞叶脑梗塞。CT增强示低密度区呈脑回状强化。

左额颞顶叶脑梗塞。CT扫描左额颞顶叶大片低密度灶,其范围相当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中线结构略向右偏移。右放射冠见一腔隙样梗塞灶。

(5)出血性梗塞:CT表现的特点是低密度梗塞的背景上有散在、不均匀的高密度出血区。与血肿不同,其密度不如血肿高,亦不如血肿均匀一致。

主要取决于梗塞大小、部位。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脑梗塞出现CT上的变化最早需要3~6小时,晚的要等到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典型表现。如果临床上有典型的脑梗塞症状而CT表现阴性时,应该在短期内复查CT,以免漏诊。

表现:

表现:

脑缺血lh之后就可发生脑组织水含量增加,从而引起MRI信号的变化,MRI显示脑梗塞优于CT。缺血主要影响Tl和T2弛像时间,即两者均延长。在缺血早期,有大量水分子聚集,而随血脑屏障受损大分子物质漏出尚未发生,T1和T2延长最为明显。这时在 T1加权像上,缺血区为低信号,在 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对显示梗塞更为敏感。随着梗塞发展,血管源性水肿开始发生,蛋白质渗进缺血区,所以 Tl和 TZ的延长不及早期阶段那么长,从而影响信号强度的变化。 MRI对检查出早期后颅窝的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因CT检查常有伪影而效果欠佳,而早期如何治疗脑梗塞又与预后关系密切。

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

[鉴别诊断]

脑血管急性闭塞后,最初4h-6h缺血区逐渐出现脑水肿,12h后脑细胞开始坏死,但梗塞区与正常脑组织尚难区别。24h后至第5天,脑水肿达到高峰,侧支循环开始建立。从第2周开始,脑水肿逐渐减轻,但梗塞区组织坏死及液化更明显。虽已建立较充分的侧支循环,但可有部分病人在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的同时,梗塞区的血管壁因缺血性损伤通透性增高,可形成出血性梗塞。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