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专题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高血压专题网 > 中医说:艾灸取穴原则及治病配穴一览表

中医说:艾灸取穴原则及治病配穴一览表

时间:2018-08-14 18:37:29

相关推荐

中医说:艾灸取穴原则及治病配穴一览表

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与主治的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配穴是选穴原则的具体应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并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

配穴时要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突山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艾酒独家经营) 用取穴施灸的方法对各年龄层次的客户进行治疗保养,效果十分明显。

艾灸施灸时的取穴原则

艾灸治疗是通过对一定的腧穴进行艾灸来完成的,配穴处方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选取适当的腧穴是配穴处方主要内容之一,人体有361个经穴和众多的经外奇穴,每个穴位都有一定的特殊作用,其主治功能不尽相同。只有依据经络、腧穴理论,结合临床具体实践,掌握取穴的一般原则,才能合理地选取适当的腧穴。灸疗处方中腧穴的选取,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指导,以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候选取不同腧穴。因此,取穴原则主要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选取病痛的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近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其应用非常广泛,大凡其症状在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病证,均可按近部取穴原则选取腧穴,予以治疗。

例如,鼻病取迎香,口取颊车、地仓,胃病取中脘、粱门等,皆属于近部取穴。近部取穴具有改善病灶处血管和淋巴管的功能效果。用艾灸给局部升温,能疏导患病处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增强局部的抗病能力,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渗出物之吸收,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

远部取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处部位的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腧穴具有远治作用的特点提出来的。人体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远部取穴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具体取穴时既可取所病脏腑经脉的本经腧穴,也可取表里经或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腧穴。例如,胃脘疼痛属胃的病证,可选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同时可选足太阴脾经的公孙(表里经),必要时还可加取内关(即其他相关经脉上的腑穴),为远部取穴的具体应用。

随症取穴

亦名对症取穴,或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疾病的病因病机而选取腧穴,这一取穴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而提出的。

近部取穴和远部取穴适用于病痛部位明显或局限者,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往往难以明确其病变部位及病因,如失眠、自汗、盗汗、虚脱、抽搐、昏迷,对于这一类病证,可以按照随证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腧穴。例如,冶失眠多梦可选取神门、大陵,冶盗汗可选取阴郄、后溪,冶虚脱可选取气海、关元,冶昏迷可选取素骰、水沟等,均属随证取穴的范畴。

艾灸经典配穴

1、合谷、复溜功能:发汗、止汗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2、 百会、水沟、风府功能:醒神开窍主治:一切卒急昏厥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3、 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4、 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5、曲池、阳陵泉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6、 曲池、三阴交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7、 足三里、三阴交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8、阳陵泉、足三里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9、合谷、太冲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0、丰隆、阳陵泉功能:降逆通便主治:大便秘结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1、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2、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3、内关、三阴交功能:养阴清热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4、鱼际、太溪功能:滋肾清肺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5、合谷、足三里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6、劳宫、足三里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7、大椎、内关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18、少商、商阳、合谷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19、隐白、中脘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艾灸治病配穴一览表!

科 名

病 证

常见灸治穴位

呼吸系统

感冒

风门、大椎、太阳、尺泽、合谷、外关、足三里

专灸风门、足三里可预防流感

肺炎

风门、心俞、肺俞、尺泽、孔最、足三里

支气管哮喘

风门、身柱、肺俞、灵台、脾俞、肾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泽、内关、足三里

气管炎

风门、大杼、身柱、隔俞、肾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泽、丰隆(化脓灸)

肺结核

体温正常者:肺俞、膏盲、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体温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泽,此病亦早灸长灸

循环系统

高血压

百会(轻灸)、风驰、人迎、肝俞、肾俞、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风门(足三里、绝骨瘢痕灸)

动脉硬化

大杼、大椎、肾俞、阳陵泉、足三里

冠心病

厥阴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阙、曲池、郄门、大陵、太渊、三阴交、太溪心绞痛发作时,灸郄门、内关、膻中

预防中风

风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门、阳陵泉、风市、足三里

心律失常

同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心俞、灵台、肝俞、巨阙、郄门、小海、神门、足三里

血液系统

贫血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

白细胞减少症

大椎、隔俞、脾俞、足三里、关元

白血病

隔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绝骨,心俞、大椎、血海

消化系统

胃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

急性胃肠炎

中脘、梁门、水分、大肠俞、温溜、内关、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肠炎

上脘、中脘、梁门、脾俞、偏历、足三里

胃酸过多

中脘、不容、巨阙、膏盲、胃仓、阳陵泉、中封、地机(不用足三里)

胃痉挛

中脘、梁门、章门、巨阙、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内廷

胃扩张

上脘、中脘、气海、至阳、隔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

百会、中脘、大横、气海、胃俞、上巨虚、足三里

十二指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阳陵泉,胃仓、滑肉门、盲门

阑尾炎

下脘、气海、大巨、大肠俞、温溜、梁丘、阑尾穴、合谷、上巨虚,急性者宜多灸

肝功能异常

至阳、隔俞、胆俞、中脘、阳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

中脘、天枢、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细菌性痢疾

气海、上巨虚、天枢发热加合谷、曲池;湿重加阴陵泉治愈率90%以上可酌情配:梁丘、昆仑、足三里、大肠俞、次廖、大椎

结肠炎

中脘、天枢、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

脱肛

百会、命门、次廖、秩边、长强、承山、合谷

腹膜炎

中脘、水分、天枢、气海、水道、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

胆结石

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侧穴治疗

胆囊炎

日月、期门、梁门、至阳、天宗、胆俞、阳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双侧穴位

肝脏疾患

期门、中脘、隔俞、肝俞、胆俞、至阳、阳陵泉、蠡沟、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冲

神经系统

中风(脑出血)

病初发,小艾炷灸百会1~3壮,使血管收缩,足三里、三阴交各灸5壮,降低血压,防止出血

偏瘫(中风后遗症)

天柱、心俞、肝俞、肾俞、曲池上肢瘫:曲池、合谷、臑俞、手三里、阳池下肢瘫:秩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三阴交

神经衰弱

百会、风池、大椎、心俞、肝俞、肾俞、中脘、曲池、神门、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失眠

心俞、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嗜眠

百会、风池、神门、足三里、太冲

三叉神经痛

上支痛:阳白、太阳、悬颅、颊车、列缺、赞竹中支痛:上关、下关、听会、颧髎、合谷下支痛:颊车、翳风、大迎、合谷、侠溪

坐骨神经痛

肾俞、大肠俞、次髎、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灸

脊髓炎

大椎、大杼、身柱、筋缩、肾俞、阳关、次髎、中极、阳陵泉、三阴交、绝骨,病灶段夹脊穴

上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

风池、天柱、大椎、肩禺、曲池、合谷、外关、尺泽

下肢神经麻痹及肌肉萎缩

环跳、髀关、殷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绝骨

泌尿生殖系统

急、慢性肾炎

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

肾病综合征

肾俞、命门、太溪、京门,随症选穴

肾结核

脾俞、肾俞、京门、中脘、水分、足三里

肾萎缩

三焦俞、盲俞、肾俞、命门、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三阴交、复溜、水泉、太溪、关元

膀胱炎及尿道炎

肾俞、膀胱俞、次髎、气海、水道、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金门

遗尿症(夜尿)

肾俞、关元、中极、尺泽、足三里、三阴交

尿血

命门、神门、血海、三阴交、水泉

尿频、尿失禁

肾俞、关元、大赫、中极、尺泽、三阴交、曲泉

阳痿症

肾俞、命门、次髎、中脘、关元、中极、足三里、太溪

遗精、早泄

心俞、肾俞、志室、命门、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男性不育症

长灸关元、肾俞、三阴交精子发育不良可用艾卷经常温灸双侧睾丸

内分泌系统

糖尿病

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肾俞、中脘、水泉、气海、阳池、足三里、三阴交

甲状腺功能亢进

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

甲状腺功能减退

风池、风门、肾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阴陵泉,长期施灸

运动系统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肩禺、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条口、肩内陵

肘关节:曲池、天井、尺泽、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关节: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梁丘

踝关节:足三里、昆仑、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

天髎、臑俞、天宗、秉风、肩禺、曲池、条口、四渎、外关

脚气

足三里、解溪、绝骨、三阴交、八邪

类风湿关节炎

发病关节附近及局部施灸,为必灸之点

落枕

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侧

腕关节综合征

阳池、阳溪、大陵、外关、合谷、曲池、列缺

外科及皮肤科

腱鞘炎

灸局部

乳腺炎(乳痈)

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溃者隔蒜灸疮头,已溃久不收口隔附子饼灸疮口

痔疮

孔最、二白、次髎、秩边、长强(针)、承山

扭伤

局部和对应点灸(在对侧或病灶最痛点相应处)

荨麻疹

风门、身柱、肩禺、血海、足三里、阳交

湿疹

肩禺、曲池、阴陵泉

阴囊湿疹或多汗

肾俞、三阴交、阴陵泉、太冲

痤疮

曲池、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皮肤病

隔俞、曲池、血海

网球肘

用非化脓灸压痛处,直接灸散开多点,多次灸即愈

妇科

子宫位置异常

中脘、气海、阳池、肾俞、气海、三阴交、大敦

子宫痉挛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

子宫附件炎

中脘、气海、大巨、次髎、阳池、三阴交、阴陵泉、归来

月经不调

肝俞、肾俞、次髎、关元、归来、三阴交、太冲,

痛经

气海、归来、命门、次髎、秩边、中都、地机、三阴交、水泉

功能性子宫出血

隔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隐白、大敦(单灸隐白、大敦或选一穴)

绝经期综合征

肾俞、次髎、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有良效

不孕症

关元、子宫、胞户、命门、次髎、肾俞、三阴交、地机,长期施灸

子宫脱垂

百会、关元、气海俞、三阴交

乳汁不足

膻中、乳根、中脘、阳池、内关、少泽

习惯性流产

关元、肝俞、脾俞、命门,提前施灸、超过流产期

产后出血

血海、大敦

白带多

气海俞、次髎、大巨、关元、中极、地机、三阴交

子宫癌

大椎、肾俞、次髎、关元、归来、筑宾、三阴交,要长期直接施灸

五官科

麦粒肿(目疮)

天柱、风池、身柱、肝俞、阳白、太阳、曲池、合谷、内廷、足临泣,此病频发,可连续施灸

结膜炎

心俞、肝俞、童子寥、赞竹、曲池、足三里、足临泣,局部用针,远处用灸

角膜炎

天柱、肝俞、肾俞、足三里、光明

视力模糊

太阳、风池、天柱、肝俞、合谷、养老、足三里、光明

视神经炎及萎缩

睛明、球后、承泣、风池、肝俞、光明、足临泣

近视

太阳、阳白、风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鼻炎

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耳鸣

听宫、听会、翳风、肾俞、完骨、少海、中诸、太溪

咽喉炎

大杼、风门、大椎、翳风、人迎、尺泽、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盗汗

百会、肝俞、阴郄穴、后溪

呕吐

身柱、上脘、内关、足三里

水肿

肾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关元、水分、阴陵泉、三阴交

腹痛

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门、梁丘、足三里

下腹部:天枢、关元、内关、公孙

哮喘

大椎、肺俞、膻中、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

心悸

内关、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

大杼、肝俞、肾俞、次廖、委中、承山

脚跟痛

仆参、水泉、申脉、照海、局部灸

便秘

左腹结、天枢、神门、支沟、大肠俞、足三里

身体虚弱

大椎、中脘、关元、足三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