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专题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高血压专题网 > 治疗高血压病的苹果食疗方

治疗高血压病的苹果食疗方

时间:2019-10-08 00:32:45

相关推荐

治疗高血压病的苹果食疗方

苹果,有平波、超凡子、天然子之称,它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与人类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素有“幸福果”、“健康果’、“聪明果”的美称。中医学认为,苹果性平味甘酸,入心、胃经,具有补心益气、生津止渴、和血润

1治疗高血压病的苹果食疗方

苹果,有平波、超凡子、天然子之称,它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与人类健康生活密切相关,素有“幸福果”、“健康果’、“聪明果”的美称。中医学认为,苹果性平味甘酸,入心、胃经,具有补心益气、生津止渴、和血润肤、解毒除烦、健脾调中、降压去脂等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腹泻、便秘、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苹果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糖、鞣酸、有机酸、果胶、纤维素、维生素B、维生素C及矿物元素等。苹果含丰富的苹果果胶类物质,对人体和动物体脂质代谢均有良好的作用,可使其血清胆固醇和肝脏胆固醇含量显着降低。苹果含钾量高,每100克可食部分苹果含钾量达119毫克,而含钠仅1.6毫克,其K因子为74.4,故苹果为高K因子食物,对高血压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日本医学专家,对3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一组吃苹果辅以治疗,一组不吃苹果,10日后,吃苹果者比不吃苹果者的血压明显降低。中老年高脂血症者,每日食入1~3个苹果,可有效地防止胆固醇增加,并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少血糖含量。由于苹果是优质高钾食品,且含较多纤维素、有机酸等成分,可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力口粪体积,使其变得松软,易于排出,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降压。苹果食用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苹果为生理碱性食物,对胃酸分泌较少或过少者,如萎缩性胃炎者,宜少服,特别不宜在餐前或餐中服食;对胃正常者,亦宜于饭后服食为好,这样不仅可以缓解肉食的生理酸性、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还可以防止妇女妊娠期因呕吐而导致的酸中毒症状。二是,中医学认为,‘多食令人胪胀,患者尤甚”。一般每天以吃1~2个苹果为宜,做到经常、适量服用,可达到降压去脂的目的。苹果治疗高血压病的饮食调养方如下,供酌情选用。

1、苹果200克,芹菜1 50克,青椒30克,盐及胡椒粉各少许。前3味洗净、切碎,放入家用果汁机中,酌加冷开水同绞出汁,入锅煮沸,加盐及胡椒粉调味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用。具有清热平肝、降压去脂等功效,适用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等。

2、苹果、胡萝卜各200克,青椒30克,盐及蜂蜜各适量。前3味洗净、切碎,放入家用果汁机中,酌加冷开水制汁,入锅煮沸,稍凉后加入盐、蜂蜜调味目口可。每日7剂,分2次服用。具有补中益气、益心除瘀、去脂降压等功效,适用于各型高血压病等。

3、苹果200克,橘子、胡萝卜各100克,青椒30克,蜂蜜适量。前4味洗净,橘子去皮,均切碎,放入家用果汁机中,酌加冷水制汁,入锅煮沸,稍凉,调入蜂蜜即可。每日1剂,分2次服用。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化痰、降压去脂等功效,适用于各型高血压病等。

4、苹果150克,生地黄20克,奶粉50克,蜂蜜30克。苹果洗净,去皮、去核,切碎;生地黄水煎取汁200毫升。苹果、奶粉同入家用果汁机中,再加入生地汁,快速搅拌成苹果浆,入杯,调入蜂蜜即成。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具有滋阴补虚、清热除烦、降压去脂等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型高血压病等。

5、中等成熟苹果2个,山楂片、大枣各15克,粳米60克。苹果洗净,去皮核切碎,与淘洗净的山楂、大枣、粳米一起,加水煮成粥即可。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食。具有补虚益心、除瘀降压等功效,适用于各型高血压病等。

6、苹果1 000克,红糖、蜂蜜各150克。苹果洗净去皮去核切碎,入锅中,加水没过苹果面,用中火煮烂成糊状,以多层干净纱布过滤取汁;苹果汁放入锅中,加红糖和匀,以小火煨熬成酱,晾凉后,调入蜂蜜和匀目口成,装瓶,入冰箱贮存,备用。每日2次,每次30克,温开水送服。具有补虚益心、除烦降压等功效,适用于各型高血压病等。

2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有哪些

病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的慢性阶段或后遗症,少数炎急性期即表现为心脏扩大。

(2)弓形属原虫胎儿期或学龄前期感染,成年人发病。

(3)冠状动脉微循环反应性增高、痉挛、阻塞致心肌缺血,出现心肌散在/局灶性坏死及纤维化。

(4)某些酶异常或氧化代谢缺陷,导致心肌代谢障碍。

(5)维生素B1或硒缺乏:亚热带Kwashiorkor恶性营养不良病(一种严重的蛋白质一热量缺乏病)流行区与扩张型心肌瘸多发地区有重叠。营养不良不但可对心肌造成损害,还可作为一种条件,使心肌对其他有毒因素敏感性增高。

(6)神经内分泌因素:二尖瓣脱垂患者,如伴有神经内分泌紊乱,常可伴发扩张型心肌病。

(7)劳累、分娩、高血压、酒精、吸毒、糖尿病、心肌缺血、感染、抗癌药及胸部放疗可能是诱发因素。

3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包括:

(1)自身免疫机制: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过程引起分子水平上心肌细胞功能紊乱,可能是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的重要机理。免疫学标志物如抗心肌线粒体腺嘌呤核苷异位酶(ANT)抗体、抗β1一肾上腺素受体抗体、抗肌球蛋白重链抗体和抗M2一胆碱能受体抗体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频率高达%。%。嗜心肌病毒感染一方面直接引起部分心肌细胞损伤,导致细胞溶解坏死,形成局灶性炎症反应,诱导心肌细胞内隐抗原的表达与释放,另一方面,病毒作为异物抗原,启动免疫应答反应,产生自身抗体。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体内可检出多种自身抗体。

(2)遗传因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有家族聚集性,家族史阳性率各家报道不一,从6.9%到48%不等,但较肥厚型心肌病少见。遗传因子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直接致病因素还是作为易感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3)营养代谢障碍: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硒(se)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与抗心肌13受体活性呈负相关(r=一0.07),认为Se参与心肌13受体功能的调节。

(4)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明显增高;血清TNF一α水平和一氧化氮(NO)水平明显增高,且NO与TNF一仅间呈显著正相关;外周血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一2(IL一2)的能力增加;过敏毒素(C3a和C5a)可能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5)其他:大多数学者认为氧自由基参与了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但仍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继发性醛固酮(Aid)水平升高。扩张型心肌病长期心衰患者常伴有低T3综合征(81.4%)。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内啡肽明显增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衰的严重程度。有学者认为扩张型心肌病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痉挛、再灌注损伤有关。

4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症状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其中以气急和浮肿为最常见。

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气急,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急,或有夜间阵发性气急。由于心排血量低,患者常感乏力。体检见心率加速,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有抬举性搏动,心浊音界向左扩大,常可听得第三音或第四音,心率快时呈奔马律。由于心腔扩大,可有相对性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所致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此种杂音在心功能改善后减轻。血压多数正常,但晚期病例血压降低,脉压小,出现心力衰竭时舒张压可轻度升高。交替脉的出现提示左心衰竭。脉搏常较弱。心力衰竭时二脉基底部可有罗音。右心衰竭时肝脏肿大,水肿的出现从下肢开始,胸水和腹水在晚期患者中不少见。各种心律失常都可出现,为首见或主要的表现,并有多种心律失常合并存在而构成比较复杂的心律,可以反复发生,有时甚顽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抖、窦房阻滞或暂停可导致阿-斯综合征,成为致死原因之一。此外,尚可有脑、肾、肺等处的栓塞。

症状

本病男女间有显著差异,大多在30~40岁出现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更加明显,主要症状有①: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呈端坐呼吸或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② 心绞痛;常有典型心绞痛,劳力后发作。胸痛持续时间较长,用硝酸甘油含化不但无效且可加重。③ 晕厥与头晕;多在劳累时发生。血压下降所致,发生过速或过缓型心律失常时,也可引起晕厥与头晕。④ 心悸;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强烈,尤其左侧卧位更明显,可能由于心律失常或心功能改变所致。

5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由于病因未明,预防较困难。在病毒感染时注意心脏变化并及早治疗,有实际意义。

治疗主要针对临床表现

1. 休息及避免劳累必须十分强调,如有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者更应注意,宜长期休息,以免病情恶化。

2. 有心力衰竭者治疗原则与一般心力衰竭相同,采用强心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由于心肌损坏较广泛,详地黄类、利尿药有益,在低肾小球滤过时,氢氯噻嗪可能失效,此时,需用袢利尿药,如:呋塞米。扩血管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有用,用时须从小剂量开始,注意避免低血压。

近年来发现本病有心力衰竭时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其机制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时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β受体密度下调,在本病中其程度大于心肌梗塞后,β受体密度下调,在本病中其程度大于心肌梗塞后,用β受体阻滞剂后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的有害作用被去除,心肌内β受体密度上调,已知有β1好,起始用极小剂,然后缓慢加大剂量,此种治疗可以延长患者寿命。

3. 有心律失常,尤其在症状者需用抗心律失常药或电学方法治疗,对快速室性心律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有猝死危险者治疗应积极。

4. 对预防栓塞性并发症可用口服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聚集药。

5. 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如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辅酶A、环化腺苷酸、辅酶Q10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6. 对长期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作心脏移植,术后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免疫抑制,纠正排斥,1年后生存率可达85%以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