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专题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高血压专题网 > 【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生姜

【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生姜

时间:2023-05-28 15:33:26

相关推荐

【中药讲堂】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生姜

概述

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是姜科、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新鲜根茎,高40~100cm。品种有:尉丰生姜,山东昌邑面姜、青州竹根姜 山农一号生姜 青州小黄姜。

别名

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

图片

产地

1.姜原产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较弱,植株只能无霜期生长,生长最适宜温度是 25-28℃,温度低于20℃则发芽缓慢,遇霜植株会凋谢,受霜冻根茎就完全失去发芽能力。

2.广西主产区大部分县的年平均温度为18-19℃,7月平均气温为25.3℃,极端高温为39℃;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0.2℃,极端低温为-4℃;全年无霜期330天以上。年降雨量900-13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为80%左右。

3.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怕潮湿,怕强光直射。忌连作。宜选择坡地和稍阴的地块栽培。以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上至重壤上为宜。

炮制

一、净制 除去杂质。

二、切制

1.切片 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2.制粉 取新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得。

三、炮炙   煨制

(1)取生姜块,置无烟炉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纸变焦黄,姜半熟为度,取出,除去纸,切片。

(2)取生姜切成衔接片,用食盐填在夹缝中,另将铁锅中涂以1.5cm厚黄泥,泥上铺纸一层,将姜铺纸上,上再铺纸1层,上涂黄泥密封,加热,锅口堆以热炭,煨2小时,至拨开上面炭火内有气冲出为度。

(3)取洗净的鲜姜,用纸裹煨法,煨至外皮色黑,中心色黄为度。

性状鉴别

性状鉴别,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晚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木柱层为多列扁平木柱细胞。皮层散列多数叶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带。中柱占根茎的大部分,散列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中往鞘处维管束形小,排

列较紧密,木质部内侧或周围有非木化的纤维束。该品薄壁组织中散有油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性味归经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1)风寒表证。胃寒呕吐。风寒客肺的咳嗽。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相关配伍

1.配大枣:生姜味辛,行气而散寒发表;大枣味甘,和营而补脾益气。生姜、大枣合用,所谓辛甘发散为阳,其意在于刚 柔相济,能行脾胃津液,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之症,多做为引药。

2.配茶叶: 生姜达肺经,发表除寒,人胃腑,温中止呕, 辛热多功;茶叶苦甘微寒,清心降火,涤垢除烦,消食行痰,解 腥止渴。两药合用,寒温并调,消食止痢。

3.配半夏:半夏偏于降逆祛痰,生姜偏于散水止呕,两药 合用,一降一散,共奏祛痰涤饮之效。

4.配桂枝:桂枝辛而甘温,功专解肌祛寒,温经通阳;生姜辛面微温,也具发汗解表之功。二者相须合用,以加强发汗作用,桂枝与生姜又均可走里,以生姜温胃散寒,蠲除水饮为主,桂枝温通阳气、化湿利水为辅,配对合用有较佳的温散胃中寒饮之功。

5.配陈皮:生姜温胃涤饮,降逆止呕;陈皮温中运脾,下气止呕。两药合用,有温胃止呕之功。

6.配白芍: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其酸走肝,顺血脉而行血海,专调妇人经、胎、产诸疾;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生姜辛散温通,入气则行气导滞,入血则破血逐瘀。生姜之温能制白芍之寒而为温通,白芍得生姜辛窜之助,调经之中又能行血。二者合用,具有温经止痛之功效。

7.配山栀:山栀苦大寒,生姜辛微温,两药配伍,一苦一辛,辛开苦降,和胃止痛效佳。生姜之温可缓山栀大寒性,以免伤中,又能消除寒热格拒起反佐作用。二者相济,清胃火、降逆气、止疼痛之功颇著。

8.配竹茹:生姜温中化饮以止呕,竹茹清热和胃降逆而止呕,两药合用,和胃止呕,调中降逆,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吐不止,使寒热解、胃气降则呕呃自止。

相关论述

1.相传,“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一次,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止痛,就这样他晕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原来是它的气味使自己苏醒过来的。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兜,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我要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

2.传说很久以前,天宫神医吕纯阳曾装扮成游方道士到人间采药。一天,他路过一村庄,见路边一老婆婆手捂肚子翻滚呻吟,即从葫芦里倒出3粒药丹给老婆婆服下。不料,老婆婆服药后不但不见效,反而病情更加恶化,吕纯阳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这时,一白头老翁赤脚闻声而至,伸手摸摸老婆婆的额头,又搭搭脉说:“是风寒攻心,我取点药马上就来。”说罢拿起锄头到屋后挖起一枝绿叶小草,将其根部黄色块状的物体切片加水,煮开后放上红糖,让老婆婆喝下。老婆婆喝下后顿时周身汗出,腹痛消失。老婆婆称赞说:“姜老头,你真行,药比天上的吕仙翁还灵!”吕纯阳看老婆婆把姜老头捧得那么高气得浑身发抖,决心要对姜老头报复。他把一条火赤练毒蛇变作一只大鳖,令其爬向姜老头。姜老头打死大鳖,回家煮熟后下酒。吕纯阳心中得意,等待着姜老头中毒的消息。谁知姜老头不但没中毒,反倒越活越精神。吕纯阳按奈不住,去问个究竟。姜老头笑着说:“鳖毒怕什么,3片黄姜解百毒。”说完摸出一片黄色的东西,正是给老婆婆吃过的药。吕纯阳折服了,把自己葫芦里的药倒了个精光,发誓再不来人间显示他的医术。人们为感谢姜老头,即把黄姜叫老姜。

3.宋代洪迈《夷坚志》记载徐文伯自幼师从其父,医术精湛,被宋明帝称为当时天下第一名医。宋明帝登基六年(公元470年)春,明帝喉中长了个疮,疼痛不已,脓血不止,到后来,连水都咽不下去了。朝臣经过商议,决定请徐文伯来医治。徐文伯经望闻问切后,嘱使臣速送生姜3斤,告诉宋明帝:“您每天吃3次生姜,每次吃5两(16两为1斤)”使臣忙用清水洗净生姜用刀切成小片,明帝强咽生姜。生姜又辣又硬,吃生姜搞得明帝嗓子眼钻心地痛,泪流不止。明帝说:“徐文伯,你是想置朕于死地呀?还是纯心想看朕的笑话?”徐文伯说:“冤枉之极,末医岂敢和皇帝开玩笑?”吃完2斤生姜之后,明帝喉中脓血越来越少,当3斤生姜吃完,喉疾竟然全好,吃什么饭都无碍了。明帝问徐文伯生姜为什么有这般神效?

徐文伯解释道:“皇帝平时十分喜爱进食竹鸡(一种鸟,生活在江南丛林之中),而竹鸡最喜欢吃半夏,生半夏是有毒中药。这种鸡身上有半夏之毒,陛下吃下去,那半夏之毒必然留在食道、咽喉。服生姜正是解半夏之毒。”宋明帝听后甚喜,命使臣将祖传鸳鸯剑赐于徐文伯。据说,这把千年难得的古剑在战乱年代散落于民间,至今不知下落。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