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专题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高血压专题网 > 为什么糖尿病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为什么糖尿病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时间:2021-10-06 03:31:38

相关推荐

为什么糖尿病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假性高血压 有的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可以很高,有时甚至达240毫米汞柱以上,舒张压正常或不高,尽管给予积极降压治疗,但血压依旧不降,而且经过较长时间随诊后发现这些病人的心脏、肾脏、脑等器官均未明显受到

1什么是假性高血压和潜在性高血压

假性高血压

有的老年人收缩期血压可以很高,有时甚至达240毫米汞柱以上,舒张压正常或不高,尽管给予积极降压治疗,但血压依旧不降,而且经过较长时间随诊后发现这些病人的心脏、肾脏、脑等器官均未明显受到损害,周围脉搏触诊缺乏弹性,手臂X线检查有血管钙化影,这些病人就属于所谓的“假性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简称“假性高血压”。这些病人的血压升高只是由于血管壁显著硬化所致,其实血管内压力并没有这样高,用动脉穿刺法直接测定血管内的压力就可以证实这一点。这类病人不易耐受降压治疗,服用降压药可出现严重症状或并发症。如不做动脉穿刺法测定检查,对怀疑“假性高血压”的病人也可采用简易的奥氏(Osler)试验辅助诊断,即袖带充气使压力高达病人收缩压以上20毫米汞柱,如这时可明显触摸到僵硬的桡动脉,表示奥氏试验阳性。但老年收缩期高血压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假性的,这点应注意,以免延误治疗。

潜在性高血压

潜在性高血压是指机体内存在潜在性应激反应异常及调节障碍,平时血压正常,无任何自觉症状,但在一定外因刺激下,则表现出血压增高。

正常情况下,当机体受到外因刺激时,会出现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偏离,但此偏离可通过神经一体液的调节而逐渐恢复。高血压的发展,即当机体在应激条件下产生的血压调节偏离得不到恢复,并且继续扩大所致。因此,有潜在性高血压患者,很可能是容易对应激产生调节偏离的敏感者。国家在选拔宇航员、飞行员时常采用应激负荷试验,即用精神紧张作为应激因素,以揭示机体内存在的调节障碍,通过多项指标综合评定,从而排除潜在性高血压。潜在性高血压早期患者,可用非药物治疗如一般保健措施(气功、疗养等),来调整机体内环境,从而减少服药治疗的需要。

2引起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

儿童高血压约80%以上属继发性,引起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基本与成人相同,其主要区别有:

(1)肾脏疾病

肾性高血压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高血压,占儿童高血压的70%~80%,其中最常见的原因为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肾动脉狭窄、先天性肾脏发育不全、先天性泌尿道畸形、隐匿性肾炎及肾盂肾炎等。一般患儿早期症状多较轻微,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面色苍白及消瘦等,随病情进展,可发生严重肾性高血压。

(2)心血管疾病

包括先天性主动脉狭窄、腹主动脉发育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及动脉导管未闭等,多影响患儿发育。

(3)内分泌疾病

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与成人相同,主要有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4)维生素D过剩

为了预防佝偻病,给孩子补钙时,若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D或口服鱼肝油等会促tulaoshi使大量钙沉积于肾脏和大血管,引起肾钙化和大血管钙化,也会引起高血压。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儿童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高血压最常见原因是感染和颅内高压。患儿血压升高的程度多与原发病的轻重有关,并随原发病的消除或缓解而得到恢复。

相关内容

3为什么糖尿病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主要危害

流行病学发现糖尿病病人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50%,其发病率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倍,且糖尿病病人高血压发病率的高峰比正常人提早出现,并随糖尿病病情的加重,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增加。高血压病人患糖尿病时,因心血管病而导致的病死率至少增加2倍。除此之外,这些病人更易发生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其原因是由于糖代谢紊乱加速了肾动脉和全身小动脉硬化,使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其次,高血糖还可使血容量增加,肾脏超负荷,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

血压升高与心输出量及tulaoshi外周阻力有关。糖尿病患者这两种变化都有,从而使血压迅速升高,并引起严重并发症。同时高血压又可加重糖尿病引起的损害,包括它对小血管和肾脏的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主要表现在:

(l)心脏:糖尿病性心肌病加重高血压所致心脏舒张功能损害,使收缩功能减退提前出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及高脂血症加重高血压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

(2)脑:糖尿病时血脂增高,纤溶酶原抑制因子活性增高,凝血功能异常,使高血压病人本已存在的高凝状态进一步加重,更易产生脑梗塞。

(3)肾脏:糖尿病加重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功能的快速减退。

(4)血管: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存在使大、中动脉(包括主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冠状动脉等)粥样硬化发生早、程度重。

(5)眼底:糖尿病加重眼底小动脉硬化发生缺血性改变。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